第十章遠離陷阱,好好活著 忍一時,不吃虧(1 / 1)

第十章遠離陷阱,好好活著 忍一時,不吃虧

生活中離不開忍,忍中具有道德、智能,忍中具有真善美。在忍中不覺得苦,不覺得累。所以,忍是一個人生存的第一能力,能屈能伸方為大丈夫本色!生活中,我們都需要忍,都要學會忍。

那麼,怎樣去忍呢?答案就是學會彎曲的做人藝術。山路十八彎,水路十八盤,人生之路也必定充滿了荊棘坎坷,這就決定了我們在人生旅途上不僅要有挑戰困難的決心,更應具有一顆學會彎曲的心。

三國時期,蜀國名將關羽敗走麥城,被東吳擒殺。張飛聞訊,悲痛欲絕,嚴令三軍趕製孝衣,為關羽戴孝,逼得手下將官無奈,最後鋌而走險,將其刺殺。劉備為報東吳殺害關羽之仇,舉兵伐吳。

諸葛亮、趙雲等人苦苦相諫,都無濟於事。這時的劉備已完全失去了理智。結果被吳將陸遜一把火燒得潰不成軍,數萬軍士喪生,劉備本人帶著殘兵敗將退歸白帝城,羞愧交加,一命嗚呼。蜀軍從此一蹶不振了。

魏大臣司馬懿多謀善變,遇事極為冷靜,從不為自己的情緒左右。一次,諸葛亮出兵伐魏,進軍至五丈原。司馬懿率軍渡過渭水,築壘抵禦。當時,蜀國大軍出動,糧草有限,利在速戰,司馬懿則堅守不出,以待時機。為了激怒司馬懿出戰,諸葛亮心生一計,派人給他送去了婦女的服飾,以侮辱他。諷刺他膽小如女人。

但他看到後隻是佯裝惱怒,卻始終按兵不動。諸葛亮也就沒有辦法了。最後,諸葛亮看同魏軍 長期相持,難以取勝,心力交瘁,加之過度操勞,病死在了五丈原軍營中,蜀軍隻好退走。

做人能懂得彎曲並敢於彎曲,是一種本領,更是一種境界。

有這樣一個小故事:兩個身受不白之冤的人被關在同一所監獄。一個看到的是窗口外明亮的星星,而另一個看到的卻是四周的高牆。看到星星的人甘於默默忍受困苦,而看到高牆的人終因承受不了外來的流言蜚語,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上吊了。10年後,案件水落石出,真相大白,那個看到星星的人被洗掉了冤屈,重獲了自由。可歎的是另一個悲觀的人卻早已命歸黃泉。可見,生活中糊塗一些,懂得彎曲,也不失為大丈夫。這種彎曲不是見風使舵,不是奴顏婢膝,不是昧上欺下,相反,它是另一種意義的人格和超脫。

懂得彎曲,是為了不折斷正直。有時候,適當的彎曲是一種理智。彎曲不是妥協,而是戰勝困難的一種理智的忍讓。彎曲不是倒下,而是為了更好、更堅定地站立。彎曲不是毀滅,而是為了退一步的海闊天空;是為了讓生命鍛煉得更堅強。

生活中,做人做事需要一點彈性空間。否則,一味地硬挺,你自己累,身邊的人也累。而適當地彎曲一下,也許你一時難以解決的問題,就會在你躬起的脊背上悄然滑落。

喜怒不形於色,是自我保護的一種方法。“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忍得一時之氣,才做得人上之人”,說得就是這個道理。正如洪應明的觀點,在遇到被人欺騙侮辱時,要審時度勢,不動聲色,不吃眼前虧,才能保存自己,以謀他日之圖。

心靈小貼士:

發覺被人欺騙不要立刻說出來,受人侮辱也不要立刻生氣,一個人有吃虧忍辱的胸襟,在人生旅途上自然有無窮妙處,對前途事業也一生受用不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