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申奧成功
2001年7月13日晚,當地時間18時15分,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在世界貿易中心會場莊重宣布:2008年奧運會主辦城市——北京。北京申奧成功的消息傳來,40萬群眾湧向天安門狂歡。舉國歡騰。江澤民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到北京中華世紀壇參加盛大慶祝活動,江澤民發表了講話;隨後,江澤民等又來到天安門城樓,與在廣場狂歡的群眾同享歡樂。
當晚,北京和全國上千萬人走上街頭,徹夜狂歡;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僑胞也歡欣鼓舞,盡情抒發愛國之情。一向含蓄內斂的中國人在這個夜晚笑得那樣盡興,那樣驕傲。
國際奧委會第112次全會經過委員會不記名投票,懸念到第二輪後終於被揭開。第二次申辦奧運會的北京,麵對強大對手的挑戰,以高水平的申辦工作和泱泱大國的實力,贏得了2008奧運會的主辦權。奧林匹克聖火將在中國點燃!這將是現代奧林匹克運動史上的第一次,中國人的奧運夢終於夢想成真了。
北京第一次申辦2000年奧運會沒有成功,以43∶45,僅兩票之差,輸給了澳大利亞的悉尼。在沉默了5年之後,1998年11月,經中央批準,北京宣布申辦2008年奧運會。除北京外,提出申辦這屆奧運會的全球還有9個城市,其中法國巴黎、加拿大的多倫多、日本的大阪都是發達國家城市。對北京來說,這既是一次機會,又是一次世界性的挑戰。按照奧林匹克運動廣泛性和普遍性的原則,1996年奧運會在美洲舉行,2000年奧運會在大洋洲舉行,2004年奧運會在歐洲舉行。2008年奧運會應該在美洲、歐洲和大洋洲以外的大洲舉辦,這大大增加了北京的機會。
隨著中國經濟的大發展,北京在現代化的道路上也揚帆前進,日新月異,很多參加過上次申辦工作的專家、官員都不約而同地說,國際奧委會評估團對北京的申辦工作給予充分肯定,國際輿論呼聲較高,最根本的原因是北京更有實力了。
莫斯科會議臨近了,申奧城市之間的競爭也更加激烈。北京奧申委嚴格遵守國際奧委會的規則,不犯規,不越位,停止了一切申辦宣傳,從而影響國內媒體也跟著沉寂。
1932年第十屆奧運會在美國的洛杉磯舉行,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體育落後,當時隻有短跑運動員劉長春參賽,铩羽而歸。新中國成立後,站起來的中國人民徹底甩掉了“東亞病夫”的帽子。
1984年,新中國體育健兒赴美國洛杉磯參加奧運會,一舉奪得15枚金牌,打破了中國在奧運會曆史上金牌“零的紀錄”。直到今天,中國已連續參加了六屆奧運會,短短半個世紀,中國已躋身於世界體育大國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