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世界貿易組織第四屆部長級會議2001年11月10日下午在卡塔爾首都多哈以全體協商一致的方式,審議並通過了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決定。在中國政府代表簽署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議定書,並向世貿組織秘書處遞交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批準書30天後,中國將正式成為世界貿易組織成員。
當地時間10日18時30分,在多哈喜來登酒店薩爾瓦會議大廳,世貿組織第四屆部長級會議主席、卡塔爾財政、經濟和貿易大臣卡邁勒宣布:大會開始討論下一個重要議題——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問題。世貿組織中國組主席吉拉德向大會報告工作組的工作,並向大會提交了部長級會議《關於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決定》草案,請大會審議和通過。
在沒有任何反對意見的情況下,會議主席卡邁勒手中擊槌輕落,標誌著中國長達15年複關和加入世貿組織進程的結束,宣告了一個曆史性時刻的誕生。坐在主席台上的世貿組織總幹事穆爾等首先起立鼓掌表示祝賀;接著,中國代表團全體成員起立鼓掌,全場700多名與會代表也紛紛站起來,熱烈鼓掌。
中國的複關和入世,經過了長期、複雜的談判和爭取。關貿總協定締結於1948年,當時的國民黨政府代表中國接受了邀請並參加了談判,在最後的文件上簽字,並成為總協定23個創始國之一。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為限製新中國的發展,美國強迫台灣當局於1950年3月以“中華民國”的名義宣布退出總協定組織。台灣退出後,與中國進行過關稅減讓談判的15個國家先後撤回了他們對中國所做出的關稅減讓。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並沒有改變中國作為國際主體的地位,台灣當局的退出是非法的和無效的,但由於當時複雜的政治、經濟原因,中國同關稅總協定組織的關係從此一直未得到恢複。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的經濟飛速發展,對外貿易和國際經濟合作大大加強,綜合國力提升,恢複總協定締約國的時機漸漸成熟。1986年7月,中國正式向總協定提出恢複締約國地位的要求,由此進行了長達15年的談判。中國堅持恢複地位,而非加入,堅持發展中國家的地位,堅持要求獲得無條件最惠國的待遇,堅持取消對中國實行的歧視性數量限製等。談判進行得比較順利,中國和關貿總協定組織雙方都采取了積極的措施。1989年的“六·四”事件發生後,西方國家開始對中國實行經濟製裁的政策,拖延中國複關的進程就是其中的一項重要舉措。中國的複關不再僅僅是經濟問題,而且帶上了很強的政治色彩。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一方麵對中國複關采取消極態度,一方麵在談判中抬高要價,向中國施加壓力,所以談判遲遲未獲得實質性進展。
1995年,關貿總協定正式更名為世界貿易組織。中國對加入WTO的原則也相應地做了一些調整,以關稅減讓為主要代價,以享受發展中國家待遇為條件。由於很多國家一方麵擔心中國加入WTO後利用最惠國待遇獲得好處,另一方麵想在優勢條件下打開中國市場,所以談判一直未能盡快解決問題。1999年,朱鎔基總理率團出訪美國和加拿大,與之進行了艱難的談判,終於就中國入世重要協議之一——《中美農業合作協議》達成共識。朱鎔基總理與克林頓總統在華盛頓發表聯合聲明,克林頓代表美國表示支持中國入世。談判進入最後階段。2001年12月11日,中國正式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在世界為中國喝彩的掌聲中,中國邁著堅定的步伐跨入了世貿的大門,對外開放步入嶄新的階段。
加入WTO,給中國帶來巨大的發展契機和巨大的益處。中國在世界事務,尤其是國際貿易方麵的發言權和主動權利得到增強,有利於中國全麵參與國際經濟事務,有利於中國對外貿易多元化,有利於打破西方技術封鎖和限製,加快高新技術引進的步伐,有利於享受多邊的無條件最惠國待遇,同時有利於港澳地區的穩定和繁榮。它又意味著嚴峻的考驗和巨大的風險。我們原有的經濟體製、價格體係、經濟管理體係和工業產業都麵臨著挑戰。加入WTO,中國多了一份競爭的機會,中國企業將經受優勝劣汰的嚴峻考驗。入世以來,中國經濟局勢穩定,勢頭良好,對外開放不斷推進,法製建設和政府職能轉變取得新進展,政府服務意識和企業競爭意識明顯加強,出口和引進外資迅速增長。加入WTO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影響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