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交際心理學 第二章與人共舞中的心理障礙(2 / 3)

從心理學的角度講,李某的病狀屬於異常心理中的自私心理。由於社會分配不平均,心理不平衡,覺得委屈,導致自私心理的產生。首先表現在不講公德,把自己的東西看得緊,看得重,不管別人的利益是否受到損害,買小菜的舉動就表現出斤斤計較,總覺得自己吃虧了,所以“買完菜還要多抓兩把走,才心安理得”。其次,就是嫉妒心理,當然公款吃喝消費是不對,但誰的本事比他強,取得了好成績,甚至在年齡方麵超過他都會感到難受,於是老想方設法詆毀、誣陷、為難比他強的人。另外,在技術方麵的壟斷和拒絕傳授任何人也是一種自私的表現。

人是社會化的動物,人們的生活總是與他人緊密相聯,自私自利最終影響的是個人的生活和工作,因此,在生活中,我們無論是對人還是對己都要多一份寬容和愛心,少一份狹隘和自私。

納喀索斯症(自戀癖)

自戀癖也稱自戀症、影戀或納喀索斯症,是指個體對自己有強烈性欲要求的狀態,熱戀自己的身體,是一種以自己為性愛對象的性偏離。在文學作品中很早就有了關於自戀癖的記載,其中最著名的是古希臘神話中納喀索斯的故事。納喀索斯是河神和仙女的兒子,美貌出眾。女神厄科向他求愛,遭到拒絕,後幻化為回聲女神。諸神因此對納喀索斯不滿而對他進行懲罰,使他愛戀自己在水中的倒影,最後憔悴而死,成為水仙花神。納喀索斯症後來也就成了自戀症的專用名稱。

自戀的人往往無法和別人建立和諧親密的人際關係,並且經常沉浸在自己不切實際的幻想中。

小張是一名文學專業的研究生,從小學到大學一切順利。大學畢業後,又被推薦上了研究生。但最近,他發現自己陷入困境,很難念完博士學位。

前不久,他寫了篇論文。並自認為那是篇很有價值的論文,他相信,它會在文學界產生極大的轟動,並會產生深遠的影響。但他寫到三分之二時,卻很難進行下去。因為他的導師們對他的文章大不以為然,三番五次阻礙它早日脫稿。他說他們隻不過是在妒賢嫉能,他們怕他的文章出來後,自己臉上無光。其實,這正說明他們固步自封。不過,他會盡力而為,用行動證明自己能超越他們。

小張其實陷入了深深的自戀中,認為自己所做的就是最好的,別人的意見成了他進步中的阻礙。生活中像小張這樣自戀的人不在少數,對自戀型人格障礙的診斷,目前尚無完全一致的標準。一般認為其特征主要如下:

(1)對批評的反應十分激烈,常常表現為憤怒、羞愧或感到恥辱(盡管不一定當即表露出來)。

(2)總是喜歡指使他人,要他人為自己服務。

(3)過分自高自大,對自己的才能誇大其詞,希望受人特別關注。

(4)堅信他關注的問題是世上獨有的,不能被某些特殊的人物了解。

(5)對成功、權力、榮譽、美麗或理想愛情有非分的無限的幻想。

(6)認為自己應享有他人沒有的特權。

(7)渴望持久的關注與讚美。

(8)缺乏同情心。

(9)有很強的嫉妒心。

隻要出現其中的5項,即可診斷為自戀型人格。

社交恐怖症

社交恐怖症,是以害怕與人交往或當眾說話,擔心在別人麵前出醜或處於尷尬的境況,而盡力回避為特征的一種恐怖障礙。這種社交恐怖症主要分成一般社交恐怖症和特殊社交恐怖症兩類。因害怕的具體情景不同而有不同的疾病名稱,如見人臉紅、害怕被別人看到因而惴惴不安者,稱為赤麵恐怖症;害怕與別人對視或自認為眼睛的餘光在窺視別人,因而惶恐不安者,稱對視恐怖症或餘光恐怖症;害怕在公共場合遇見陌生人或熟悉的人者,稱對人恐怖症;害怕與異性相遇者稱對異性恐怖症等等。

女生宋欣心裏總有個無法解開的結,她覺得從那時開始自己的生活失去了光彩,每天她似乎在與自己和別人抗爭,明知道不該這樣,卻無法擺脫。

她的心結從一次數學課開始,那時她需要看自己左側的幻燈片,可不知道怎麼眼睛卻總向她後桌的方向看,當時她特緊張,忙著看幻燈,卻怎麼也管不住自己的視線,急得她出了一身汗。大概她的波動情緒被後桌男生發現了吧,女生的這種緊張情緒可能容易引起男孩子的誤解。當她感到所有的男生一傳十、十傳百地對她指指點點時,他們已經以咳嗽、故意說髒話等方式來公開排擠她。她是一個學習較好、自尊心較強的女孩,怎受得了這些,可又無法向誰去解釋和訴說。她開始少說話,少出門,身體也出現了各種不舒服的症狀。

後來,她順利地轉入職高,可是她不能適應新環境,不會調節自己。雖然得到了老師的理解和幫助,但卻仍然會受到個別人的排擠。她越來越怕去公共場合。她似乎總聽見別人在指責她,她想躲起來,想過離家出走,甚至想過結束生命,可是她不願讓父母為她傷心。

原以為家是她的避風港,可三個月的假期生活,她不敢麵對家人、鄰居,尤其對男性更敏感。她每天閉門不出,抑鬱寡歡,身體狀況也越來越差。母親知道她是心理作用,她鼓勵她,可她知道不靠她自己真的是無能為力了。

很明顯,宋欣患上了一種心理疾病——社交恐怖症。據心理學家研究,大多數社交恐怖症患者隻對一種或幾種社交交往或當眾表演感到恐懼,稱為特殊社交恐怖症。患有恐怖症的病人當擔心會遇到害怕的社交場合或進入害怕的情境時才會出現症狀,此時患者會表現出不同程度的緊張、不安和恐懼。並常伴有臉紅、出汗、心慌或口幹等植物神經症狀,害羞臉紅是社交恐怖症最突出的表現。認知方麵則與人相遇時特別注意自己的表情和行為,對自己的社交表現評價過低,有的發生認知曲解。如:任意推斷或過度引申等等,嚴重時發生敏感性關係妄想。就像女孩所認為的她的波動情緒可能被後桌男生發現了 (任意推斷),“他們已經以咳嗽、故意說髒話等方式公開排擠她”,“她似乎總聽見別人在指責自己……”(敏感性關係妄想),時間久了便產生焦慮、抑鬱情緒。害怕社交場合,不敢出門,不敢與人交往,甚至長期脫離社會,直接影響患者的社會功能。

是什麼原因導致這一心理疾病呢?性格特征是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因此,幫助患者認知重建和社交技能訓練是消除社交恐怖症的重中之重。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事例可以說明我們的學校、家庭教育中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如何解決僅是問題的一個小的部分。找出發生這樣問題的原因可能對整個教育(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幫助會更大。

兒童社交敏感症

兒童社交敏感症是指兒童對新環境或陌生人產生持續的或反複出現的恐懼、焦慮情緒或回避行為。主要表現包括躲避他人的視線;臉麵發紅發熱,軀體緊張、僵硬,分泌大量唾液,有人排尿困難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