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今年已經7歲了,就讀於某小學一年級。從剛入學校的那一刻起,小明就顯得很孤獨。他從不主動和小朋友玩耍,在別人玩得興高采烈的時候,他總會靜靜地躲在旁邊,眼中卻流露出羨慕之色。如果看到老師,他的臉立刻發熱,變得紅撲撲的;當老師向他提問時,他就變得異常緊張。有一次上課期間,小明尿急,但他就是不敢向老師請假上廁所,結果尿了褲子。小朋友們於是取笑了他,以後他就顯得更為孤僻了。
案例中的小明就是兒童社交敏感症的患者,如不能及時控製,這類症狀就有可能發展成為社交恐怖症。兒童社交敏感症的發生的原因大多是受家庭環境的影響。在這類家庭中,兒童從幼年起就不斷遭受各種不良精神刺激的侵襲,或經常受到家庭成員的驚嚇,或經常被父母打罵,這些不良刺激會嚴重阻礙兒童對正常社會交往的學習,破壞孩子的適應能力,使孩子逐漸形成自卑、敏感、退縮、逃避的性格特點。這種性格特點很容易遭受社交挫折,而社交挫折又進一步加重了逃避行為,最終形成社交敏感或社交恐怖症狀。
給虛榮者的心理處方
虛榮心事實上就是扭曲了的自尊心。虛榮心男女都有,但相比較而言,女性的虛榮心會比男性強一些。因此,虛榮心帶給女性的痛苦比男性大得多。這一類型的人表麵上表現為強烈的虛榮,其深層心理就是心虛。表麵是打腫臉充胖子,內心卻很空虛。表麵的虛榮與內心深處的心虛總是不斷地在鬥爭著:一方麵在沒有達到目的之前,為自己不如人意的現狀所折磨;另一方麵即使達到目的之後,也唯恐自己真相敗露而恐懼。一個人如果永遠被這至少來自兩方麵的矛盾心理所折磨,他們的心靈總會是痛苦的,完全不會有幸福可言。
家境貧寒的女孩小萍剛剛步入社會,為了追求時髦,不惜借錢購買高檔衣服,還借錢買了項鏈、戒指來炫耀自己。周圍人羨慕地誇獎她有錢,她隻說是爸爸媽媽幫她買的。有一天門口堵滿了要債的人,周圍的人才明白過來是怎麼回事兒。從此,大家都躲著她走,她也為此陷入了苦惱之中。
小萍的苦惱正是緣於自己強烈的虛榮心理。一定要學會消除這種不良心理,方法如下:一是克服盲目攀比心理。橫向與人比較,永遠都無法達到心理平衡,而且還會促使虛榮心愈發強烈,一定要比,就要跟自己的過去比,不斷促使自己進步。二是珍惜自己的人格尊嚴。崇尚高尚人格,不給虛榮心抬頭的機會。同時要追求真正意義上的真善美,一個人追求真善美就不會通過不正當的手段來炫耀自己,就不會徒慕虛名。
嫉妒是心靈的毒藥
《聖經》裏說:“嫉妒是骨中的朽亂。”其實,嫉妒是一種普遍的社會心理現象,是人類的一種普遍的情緒。它指的是自己以外的人獲得了比自己更為優越的地位、榮譽,或是自己寶貴的物質,鍾情的人被別人掠取或將被掠取時而產生的情感。它有一個重大的特征就是“指向性”,即嫉妒是有條件的,是在一定的範圍內產生的,指向一定的對象。也就是說,不是任何人在某些方麵超過自己都會產生嫉妒,超過自己太多的人隻會讓我們羨慕而不會嫉妒。
在現代社會激烈的競爭當中,有人成功,就必然有人失敗。失敗之後所產生的由羞愧、憤怒和怨恨等組成的複雜情感就是嫉妒。
從很小的時候起,賀就是一個喜歡嫉妒別人的女孩。
上小學和初中的時候,她的成績在班裏隻是中上等水平。但是她的父母卻十分要強,他們總希望她能考到第一名,或者第二第三,但她卻從未考到過。每每在家長會中,他們聽到老師表揚其他的孩子,他們都會覺得很難過,媽媽總會問她:“你為什麼一點嫉妒心都沒有呢?”她無話可說,所以在她少年時家長會是一個夢魘。其實她是很嫉妒的,但少年時她並沒有從學習中得到什麼樂趣,所以她並沒有成績的好壞產生嫉妒的感情。
高中時她變成了一個成績優異的學生,不僅在班級名列前茅,在全校乃至全市她也是一個好學生,這種轉變是如此迅速,隻用了半年時間,很多人驚訝於她進步的神速,其實原因也很簡單,是因為她在學習中真正獲得了樂趣。開始喜歡那些數理化後,成績便忽然好起來,但即使是這樣她也仍然不喜歡家長會。
回顧從前,高中的她是如此春風得意,看著那些初中時經常被表揚的好學生一個個落在她後麵,到最後她考上了名牌大學,而他們卻沒有考上大學或隻去了一個普通的學校,她想那時她的心境是殘忍而帶著一絲報複的快感的。從那一刻,她才真正的意識到她的嫉妒心是多麼重。
嫉妒是一種比仇恨還強烈的惡劣心理,是心靈空虛和無能的表現。了解這一惡劣心理現象,有助於我們找到自己有時產生嫉妒心理的原因,從而想方設法克服它,從而達到完善自我的目的。“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別人有成績時,不一味妒嫉,而是通過努力拿出自己的東西,用成果同別人競爭,這才是上策。
抑鬱症影響人際關係
有人浪漫的稱抑鬱症為“心理感冒”,意思是說,抑鬱症像感冒一樣常見,也像感冒一樣容易好轉。在心理學中,抑鬱症屬於心境(情感)障礙的一種,主要表現為顯著而持久地呈現情感低落,輕者表現為心境不佳,興趣缺乏,做事提不起勁;重者則表現為痛不欲生,悲觀絕望。整天憂心忡忡,鬱鬱寡歡,度日如年。同時這類患者的思維遲鈍、運動遲緩、失眠等。
人們常把抑鬱症的原因歸咎於社會壓力的增大,工作節奏的加快和人際關係的緊張等。但是事實上,生活事件並不是單一的決定因素,因為同處一種社會壓力下,工作節奏相同,人際關係緊張,卻不是所有的人都出現抑鬱症。由此不難看出,抑鬱症的成因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人們對這些事的不正確的認知,如比較極端的思維想法,以偏概全的思維方式等都容易導致抑鬱症的出現。
一位在事業有成先生的母親(文化層次低,內向,不看電視,不下象棋等娛樂活動、不懂普通話)因為家裏弟弟蓋房子等經濟和其他原因患了嚴重的抑鬱症,心理醫生結合患者的獨特生活閱曆和現狀,盡量引導老人離開誘發抑鬱的那個“情結”,以交談的方式引導病人挖掘和回憶過去的愉悅經曆和顛峰體驗的感受。並設法減少患者的外圍心理負荷,以引導這位母親回想過去引以為豪的鄉下,以及過去那個年代的快樂閱曆(那一代人在麵對現代社會的精神失落和迷茫往往形成了對過去年代的強烈好感和懷念),喚起這位老人戰勝艱辛生活﹑成功撫養子女成材的強烈的自豪感,通過對過去的懷念,對比出現在家庭所麵臨問題的微不足道,使得這位鄉下母親最終走出了抑鬱的困境。
其實,任何事物都有兩個方麵,人們可以從積極的角度看待問題,也可以從消極的角度看。兩者的結果是不言而喻的。因此,麵對問題時,我們應該多從積極的角度進行精神過濾。對於抑鬱症患者而言,注意睡眠、飲食和運動,明確你的價值和目標,建立可靠的人際關係等都有助於化解心中的鬱悶和煩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