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輯 從實踐中積累經驗,學說幽默話 第三章 演講中的幽默(3 / 3)

在運用視覺幽默的時候,演講者的動作要輕鬆、自然,這樣才能消除由聽眾的冷峻感建造成的“心理牆”。但動作幅度又不可過大,應當保持在紳士風度的動作範圍之內,因為演講不是表演。視覺上的幽默,絕大多數聽眾都看的見。演講者們擺姿勢的身體動作,就是最好的無聲的幽默。

演講中的視覺幽默除了動作,還有表情。演講中的“冷麵滑稽”的表情就對產生幽默效果很有用。演講者一本正經地、裝傻賣呆地說出令人啼笑皆非的話語,表情卻是嚴肅的,語言與表情在碰撞中達成強烈的幽默效果。如果說演講中的動作要有一個限度的話,那麼,演講中的表情也要有個限度,擠眉弄眼、故作怪相,就不是演講而是滑稽表演了。另外,演講中的表情絕不能猥瑣,因為,隻有輕鬆而不失端莊,生動而不落俗套的表情,才能有助於演講中幽默的達成。

用幽默巧避尷尬

在演講中,有時會出現一些不可預測的情況,這時候,一個好的演講者就要做到即時興講,即事興講,巧妙利用觸媒,恰當臨場引發。那些觸媒在特殊的時刻裏綻放,如曇花一現,雖然時間短暫,可是給聽眾帶來的快樂卻綿綿不絕,你在尚未想到之前,聽眾已將你當成一個優秀的演說家了。例如:

一次演講中,一隻狗突然爬上講台,搖著尾巴注視著講演者,聽眾都哈哈大笑。這時,演講者隻輕鬆地聳了聳肩,說道:“我的演講看來不光吸引人,還吸引了這條高智商的小狗。”狗沒有主動下台,這時演講者說:“請您到外麵玩去吧,這兒可沒有肉骨頭。”這時候,會議主持人就趕緊把狗趕下台去,演講得以繼續下去。

演講中出現類似上述情況時,演講者都會很尷尬,麵對聽眾的嘲笑,有些演講者甚至會不知所措。而上麵故事中的演講者卻能夠巧借突然出現的觸媒,巧妙發揮,引發幽默。

有時麥克風會突然發出一陣刺耳的怪叫,這時演講者可以微微聳聳肩,用形體動作表達自己的無奈。等麥克風修好後,演講者可以把剛才的麥克風故障作為觸媒來幾句幽默話,以緩解聽眾的不滿情緒。你可以這樣說:

“剛才我一開口,就聽見屠宰場的殺豬叫,現在不叫了,大概豬已殺好了。”

“我妻子總是說我的聲音像唐老鴨,剛才麥克風把唐老鴨的聲音一放大,聽起來更像個五音不全的破喇叭。”

幽默要和當時的話題有關,你要使它成為你信息的一部分。在演講中,如果平平淡淡地講下去,可能講不出什麼新意,這時演講者可以借助觸媒,開拓新穎的思路。

一位演講者在演講中說:“各位朋友,各位女士,幾天前我在廈門很榮幸地為一家大飯店的職工俱樂部演講——那是什麼大飯店呢?等等,我這裏有。”

於是演講人伸進外套口袋,摸出一把銀鑰匙,拿起來“讀”:“哦,是鼓浪大飯店!”

一般來說找到的“觸媒”應是能形諸視覺或聽覺的具體事物,引發時要巧妙建立聯係,在一定程度上賦予實物一個新的、深的含義,兩者之間有同有異。唯其異才能產生新意,唯其同才能由此引開。

因此,演講時要認真觀察,多方感受,快速思考,發揮聯想。根據所處的特定時間、特定地點,深立意、巧構思,講出一個奇妙的世界。

故作呆板產生幽默效果

故作呆板的幽默術就是辦事認真過了頭,在應該變通的地方仍然拘泥不化,呆板地對待麵前的問題,讓人覺得荒謬可笑,也就會產生一種幽默效果。這種幽默術的關鍵在於固執呆板的表達與現實的真實性能夠形成一種反差,這種反差恰恰就給言語和行為注入了幽默性的因素。

在演講過程中,可能會發生一些諸如停電之類的突然事件,雖然事情可能隻是持續很短的時間,但如果演講者隻是在台上靜靜等待,毫無其他表示,可能會使演講顯得不順暢,聽眾的注意力也不會如原來一樣集中。這時候,演講者可通過故作呆板製造幽默來繼續吸引聽眾的注意力。

在一個聚會的餐後演講中,突然停電了,演講者機智地說:“看來主人沒有按時交付電費呀。”一下子就把聽眾的注意力從停電這件事情上吸引到演講者身上。

故作呆板的幽默術是有意識地以呆板的態度來對待事物,它的幽默機製就如上麵所說的那樣。

在一個博物展覽館裏,講解員正在給觀眾們作講解。

“女士們先生們,請仔細觀看這塊1500012年前的恐龍化石!”

“講解員先生,您怎麼知道得這麼確切?連這12年的零頭都未忽略!而據我目前所知,科學家們鑒定的結果遠沒有達到如此精確的地步!”

“因為我是在12年前受聘到這裏當解說員的。當時館長告訴我,這是150萬年前的恐龍化石。”

很明顯,館長跟他說的150萬年的這個數字是個概數,這位講解員卻故意機械呆板地將這個數字理解成一個確數,然後,他又故意加上了自己曾經工作過的12年,帶有一定的荒謬色彩,讓人覺得幽默非常,不禁開懷一笑。我們再來看看下麵這位作家是怎樣故作呆板表達謙虛的。

有一位頗富幽默感的作家在一次為他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大膽地承認:“這30年所給我的最大的體驗,也就是對我自己的清醒的認識:我自己沒有任何寫作的天分。但是,已經為時已晚。”他有些無可奈何,略加停頓,他接著說下去了:“但是我不能放棄寫作,因為寫作給我帶來名氣,我太有名氣了!”〖HT〗

上麵這位作家如果直接表達謙虛,說我寫的文章不好,也沒有寫作天分,聽眾可能會覺得他說的都是套話,認為他很做作。他運用這種故作呆板的技巧,幽默地進行表達,效果反而很好。

因為年齡小,知識不夠,天真無邪的孩子有時候會呆板地看問題。

一個老師在課堂上給小學生們講課:“我們國家的人口形勢非常嚴峻。據最新統計,現在我國的人口已經達到12億。”這時下麵有個學生舉手回答道:“不對,最新的人口統計應當是12億加1。因為我鄰居家的阿姨昨天又生了一個男孩。”

上麵的故事中,小學生的幽默可能是無意為之的,因為小學生很可能還不理解概數和確數的區別,因此這種幽默就不能稱之為故作呆板的幽默。故作呆板不是真的呆板,故作呆板的幽默術其實是一種聰明人的智慧術。

幽默掩飾,巧解窘境

演講中難免會遇上各種不利的情形。比如自己講一個笑話,聽眾卻毫無反應。演講中說漏了嘴,也是常有的事。遇見這些窘境,優秀的演說家都會巧妙地加以掩飾,使一般的聽眾不感到有很大的破綻和失誤。幽默就是演講者用來巧解窘境,應付意外的一種常用方法。

在一次演講會上,蘭姆滔滔不絕地講著。一個喝得醉醺醺的人在下麵故意搗亂,學公雞叫。蘭姆鎮定自若,看了一下手表說:“怎麼回事?難道天要亮了嗎?我簡直不敢相信。然而低等動物的本能是不會錯的。”

蘭姆巧用隱含判斷,委婉含蓄地表達了自己的意思,令搗亂者尷尬不已、無地自容。這些俏皮話往往能幫你應付一些演講及生活中的尷尬局麵。這樣的即興妙言是幽默感豐富的標誌。下麵請看一個即興演講高手在麵對個別聽眾的辱罵時是怎樣圓場的。

在美國南部,有一位聞名遐爾的演說家。他最使人折服的本領是能在相當困難的情況下發表即興演說。

有一次,他在競選州長活動中發表演說,有一位聽眾故意發問責難他,最後大叫起來:“啊,你這個混蛋!”

這位演說家回答說:“這位先生,請你小心一點!你正在罵我最喜愛的人。”

這位演說家巧妙地化解了那位聽眾的責難。不過,這種故弄玄虛的幽默帶有和聽眾辯論的性質,因而不應太多使用,隻能偶爾為之。更多時候,演講者應該通過坦誠地自我解嘲獲得聽眾的認同。

喬治·伯恩斯就曾經用幽默的句子開自己年齡的玩笑。

在一次演講中,有人故意取笑伯恩斯:“您為什麼老是和比您年輕許多的女孩約會?”伯恩斯回答說:“在我這個年齡,除此之外你還有別的選擇嗎?”

其實上麵那些句子並非什麼驚世駭俗的語句,它們隻是在演講陷入困境的時候用來幫助演講者解圍的鑰匙而已。當演講陷入困境時,如果演講者一個人站在講台上呆愣著,那可就要徹底砸鍋了,挽救的手段是演講者要自我解嘲地笑出來,笑是演講者對聽眾的最好回應。

刁鑽問題用幽默來回答

赫伯·特魯把演講後期的問題歸為三種:幽默失效、環境物理情況的幹擾、聽眾故意搗亂。對它們我們都應當用幽默術對付,以便贏得“趣結”的效果。聽眾的故意搗蛋有時會以“合法”的形式進行,他們常常希望通過向演講者問一些刁鑽古怪的問題來達到搗亂的目的。不過,演講高手自有辦法對付他們。

有一位學者在大學裏開辦性心理學講座,這個講座吸引了很多人。演講結束後,幾個比較搗蛋的學生提了一連串怪問題,其中之一是請演講者談談對性解放的看法。

學者說:“這個問題還用回答嗎?現在街上超短裙流行,三點式泳裝也出現了。《紅樓夢》裏的林妹妹有這麼大膽嗎?”

這個幽默的回答有曲徑通幽之功。巧妙說明現在與過去相比,“性解放”的確為更多的人所接受,而這是曆史的必然趨勢。有些聽眾還常常利用提問題的機會,故意占用大量演講時間來反駁演說者的觀點。不過,一個優秀的演說者自有其應付之道。

有一次演講結束後,一個聽眾擠到前麵來,說是要問問題,其實是想發表相反的演說。這個人滔滔不絕講了五分鍾還不罷休。當他終於停下來,演說者問他:“是不是可以請你把問題重複一遍?”聽眾席爆發出一陣笑聲。

演說者幽默地向大眾揭露了這個聽眾的意圖,使廣大聽眾在笑聲中對這個聽眾的無理又無聊的行為一笑了之,自然更不會在意他講了些什麼,而演說者也巧妙地回避了一場爭論。有時候,聽眾不是故意為難演講者,而是真心請教一些比較難的問題,這時候演講者也可以幽默作答。

在20世紀20年代初,魯迅在京講授中國小說史。一次講完《紅樓夢》時,他出其不意地問學生:“你們愛不愛林黛玉?”許多學生被問得莫名其妙,無從答起。一位機敏的學生反問道:“周先生,你愛不愛?”魯迅若有所思地答道:“我不愛。”那學生又問:“為什麼不愛?”魯迅非常幽默地答道:“我嫌她哭哭啼啼。”頓時,課堂上歡聲四起,顯得非常輕鬆活躍。

學生機智的反問有些出其不意,魯迅用幽默的回答巧妙應對,激活了課堂氣氛。

在演講中的問答階段,運用幽默技巧可以巧妙地避免陷入刁鑽問題之中,也更能給聽眾留下較深刻的印象。

結尾要幽默,不能太唐突

初次登台演說的人,通常會犯結束得太唐突的毛病。他們結束演講的方法,未免太欠圓滿。其實他們並沒有結束,隻是突然中止,就好像正在同一位朋友談話,突然魯莽地站起來走了,連一句告別話也不說一樣。那麼,怎樣使演講結束得既不唐突,又很簡潔呢?

美國一位著名演講家在行將結束自己的演講時,穿上了外套,戴好了帽子,套上了手套,然後溫文爾雅地用他那詼諧的口吻說:“先生們,女士們,我已經結束了自己的演講,而你們呢?”此招既出,反響熱烈。

上麵例子中,演講家的結束語雖然簡短幽默,卻因為有了動作的鋪墊而顯得水到渠成,並不唐突。當演講的場合是宴會或其他聯誼性的餐會,當演講是在一天快結束的時候舉行,演講者都可以用幽默來結尾,用幽默力量來消除聽眾一天的疲勞,使他們精神得到清新的鼓舞。當然幽默還要和你講的主題有關。例如:

“今天我是最後一個演講人了,所以我們現在可以輕鬆一下。”

“今晚我吃了那麼多雞肉,我想我是要回去棲息了,而不是回去睡覺。”

大多數情況下,你在演講結束前不要勉強自己笑,結尾才會更有效,最好試試喚起聽眾對你會心的一笑。以溫和的幽默力量來講一個事實,或說一句妙語,或者對聽眾問一聲祝福,都會收到莫大的效果。例如,你可以說:

“不教你的孫子工作,無異於教他們偷竊。”

“如果你看昨日所為,仍然覺得大有成就,那麼你今天便一無所成!”

“時光飛逝。但是記住,你就是領航員!”

注意,在結尾時要使你的聽眾帶著悅然接納的心情微笑。其實,演講的結尾要比開頭還難掌握,因為聽眾們都期待著一個精彩有效的結尾。演講和寫文章一樣,要講究首尾相應,首尾銜接。為了避免結尾太唐突,還可以在演講的結尾設計一些懸念。所謂的懸念,也就是在敘述一件事情時,不要匆忙顯示你的結果,要慢慢來,沉住氣。用獨具特色的語氣和戲劇性的情節來表現你的幽默才華,也就是在結尾時把最關鍵的話說出來。

用幽默說再見

演講中常常出現這種情況,當演講者在津津有味地畫蛇添足時,聽眾就已經乒乒乓乓起身離座了,至少是如釋重負地嘰嘰喳喳聊天,混亂不堪,如果讓聽眾帶著這種“紛亂”的心情離開會場,就衝淡了演說的效果。

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就要使演講的結尾簡潔。

一個演說家在結束他的演講時就用了這個技巧。他在闡述完他的主要觀點以後,突然提高聲音道:“最後——”聽眾都以為他會講一句鼓勵性或口號式的話,可是大家聽到的卻是簡簡單單兩個字“完了”。

演講者故意使聽眾心理造成落差,以此取得幽默效果。據說有一個民族,有個古老的風俗,全體集會地,發言者隻準用一隻腳站著講,不管講不講完,站不下去就算結尾,不失為一種高明的辦法。但是,要想使演講取得完滿的結束,演說的結尾除了要做到簡潔之外,還要有意味。

有位著名演說家說過:“你必須在聽眾的笑聲裏說‘再見’”。其含義是用幽默的話來作結尾。喬治·柯赫是美國一個以幽默見稱的演說家,他告訴我們說:“你必須將‘再見’表現在聽眾的微笑中。”演講者可以在演講結尾時說:

“我今天的愛情心理就講到這裏,隻要按照我說的去做,保你們個個打光棍……當然這是絕對不可能的。”

“今天,我談了城市發展的未來圖景,我堅信不久之後,在座各位都有一輛小轎車。不過,今天還得委屈各位去擠公共汽車了。”

能做到這一步,可說演講者結束演講的技巧已經十分熟練。至於怎麼做才能使演講者的水平進一步提高則完全由你自己去斟酌了。最後,我們再給演講者一個向斯大林學習的機會。

1926年11月3日,斯大林發表了《“論我們黨內的社會民主主義傾向”報告的結論》。他在“總結部分”曾譏諷季洛維也夫誇口自己能把耳朵貼在地上聽到曆史的腳步聲的大話。他一針見血地指出,這些人盡管耳朵這麼靈敏,卻偏偏聽不到黨的聲音。結束一句他這樣說——因此,我要奉勸可敬的反對派分子,治一治你們的耳朵吧!

斯大林講這些話產生了強烈的幽默感,但這不止能逗聽眾發笑,也有著強烈的戰鬥性。如果注意一下我國相聲藝術,就可以發現每個作品都是以笑料結束的。這對於演講的結尾藝術來說,也會有很好的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