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一切營銷都是“人”的營銷 第三節 贏得顧客的心智資源(3 / 3)

案例實證

“七喜”是格裏格發明的第二種產品新產品。他在廣告中宣稱“最適合小寶寶腸胃”,主要是以育有嬰兒的母親為銷售對象,所以才取名圍裙牌。雖然後來改名為“七喜”,但是它不是被消費者當成“藥水”,就是被當成特殊場合才能喝的飲料。更糟的是,七喜常被消費者視而不見。湯普森廣告公司副總裁羅斯在1966年告訴七喜公司的一群經銷商說:“人們對我們太熟悉了——而且對我們很有安全感,不會覺得我們有什麼不對勁,但也由於太熟悉太信任了,所以他們不會經常想到我們,而當人們不常想到我們時,他們就不會常常購買我們的產品。”

因此,要想解決七喜的營銷問題,就必須重新進行定位,在可口可樂與百事可樂的消費市場裏插入一隻腳來占領市場份額。然而,這又談何容易。因為這讓它必須麵對百事可樂和可口可樂兩大勁敵。而在如此強大的對手麵前,七喜的弱點也就十分明顯。可口可樂與百事可樂的強大之處在哪裏呢?就在於這“哥倆兒”代表了可樂,人們想喝可樂基本上隻會在這兩者之中選其一,而在美國人喝的三瓶飲料中,就有兩瓶是可樂,這就是它們的強大之處。

可樂飲料的最獨特處就是可樂的主要成分咖啡因,所以聯邦法院規定凡稱為可樂的品類必須要含有咖啡因。這樣一來,七喜的戰略就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提供與可口可樂、百事可樂完全相反的東西——不含咖啡因的非可樂。而當時的“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正在為爭奪“正宗可樂”的牌子而長期爭論不休,而都全然不顧消費者是最終的評判官,特別是,當時人們對咖啡因產生一種恐懼,認為它對人體有害。而兩家公司對消費者的疑慮卻熟視無睹。

這就為七喜的崛起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契機。當消費者不僅不關心可樂的正宗“盟主”之爭,反而對這種無聊的爭論產生厭倦時,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小飲料公司——七喜卻站出來做廣告說:“七喜不含咖啡因,而且永遠不含咖啡因!”雖然當初在為七喜設計出這一戰略時,七喜還不敢采納,而是在兩年後眼見市場份額流失慘重,被逼無奈,才啟動這一戰略的。但是七喜把自己飲料的形象整體定位為“不含咖啡因”的飲料。雖然錯過了最佳的戰機,該戰略卻仍然不失其威力。七喜汽水不但憑此大量收複失地,居然還一舉拿下美國飲料第三品牌的寶座,僅次於可口可樂與百事可樂。

方法指導

七喜為什麼能夠後來居上?最主要的是,它的整體競爭策略得當。它以“不含咖啡因”作為整體形象定位。這正好迎合了當時消費者的心理需要。它知道自己在產品上不占優勢,於是用良好的形象來吸引消費者,非常成功。

要讓產品定位契合消費者的心理狀態,就要熟悉消費者的心理訴求,占領顧客的心智。即為產品樹立一種新的價值觀,借以改變消費者的習慣心理,形成新的認識結構和消費習慣。一般情況下,可以通過以下四種模式來讓產品占領消費者心智:

第一,著眼於產品帶給消費者某種心理滿足和精神享受,采用象征和暗示,賦予產品某種氣質性歸屬,借以強化消費者的主觀感受,如凱迪拉克、奔馳、寶馬,都以其豪華氣派營造名流象征。法國洋酒在中國市場推廣中,為了撐起其價格昂貴的神話,在訴求上采取心理暗示,試圖樹立起高貴氣派的觀念,人頭馬、軒尼詩莫不如此,“人頭馬一開,好運自然來”,沒有任何實質性承諾,完全是心理暗示。

第二,采取反向思維方式,從消費者的否定中挖掘自己。著名的艾維斯出租車公司廣告中,所采用的“我們隻是第二”,就是一種逆向定位。

第三,按照肯定或否定的簡單模式地產品與市場進行最簡單的邏輯區分,使之呈現為“是”或者“不是”狀態,借以形成有利於自己的判斷,如上文中所講的七喜,直接地飲料分為兩大類:可樂型和非可樂型,要麼喝可樂,要麼喝非可樂,而明確標舉自己非可樂的隻有七喜。

第四,促成消費者從一種固有的觀念模式轉向另一種新的觀念模式。當年寶潔公司在推出一次性尿布時,最初在市場上受到了阻礙。後來廣告人員發現其中的障礙是消費者的固有觀念在作怪,於是一次性紙尿布進行了重新定位,在廣告中強調使用它不是因為年輕的媽媽要貪圖方便,而是因為嬌嫩的寶寶需要更柔軟更安全更衛生,換一種思想後一切便迎刃而解。

紙上營銷題

請談談你對“顧客心智”這四個字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營銷百科

顧客滿意度

顧客滿意度,是指顧客對使用企業產品或服務的評價。為了使顧客再次或以後繼續購買企業的產品或服務,這種評價是十分重要的,因為顧客滿意度和顧客忠誠度息息相關。市場營銷者應站在顧客的角度,研究他們對產品或服務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