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追求卓越 敢於打破一切常規(1 / 1)

第八章追求卓越 敢於打破一切常規

優秀的人是可以打破常規的,奇跡總出現在打破常規卻合情合理中。

——柯特·科夫曼(美國蓋洛普公司資深專家)

在一般情況下,人們總是慣用常規的思考方式。這樣的思維定勢往往會起到一種妨礙和束縛的作用,它會使人陷在舊的思維模式的無形框框中,難以進行新的探索和嚐試。因此,我們應當有敢於打破常規的想法,擺脫束縛思維的固有模式。

正如一位心理學家所說:“隻會使用錘子的人,總是把一切問題都看成是釘子。”規則盡管非常重要,可是,如果我們想獲得創意,那麼遵守規則就反而成了一種枷鎖。創造性思維既要求具有建設性,更要求打破陳規,否則隻有一條死胡同可走。經常地反思、檢查會使我們的思維流動起來,而不因規則而僵化。

變通能夠讓我們的思維靈活起來,從而可以觸類旁通,不局限於某一方向,不受消極思維定勢的桎梏,從多方麵選擇和考慮問題,越過思維定勢的障礙。同時,變通力又是創造力中求異思維的較高級層次,它使我們的思維沿著不同的方向擴散,表現出極其豐富的多樣性,使人產生超常的構思,提出不同凡俗的新思想、新觀點。

美國斯隆學院,有一次學校圖書館的自來水設備出了故障,不久,水溢得滿地都是,致使許多珍貴的圖書浸泡在積水中。設備修好了,可如何挽救被水泡濕的書籍,成了大家的議題。若采取一般的幹濕方式,就會毀掉這些珍品。於是大家都在思考有沒有別的辦法。

其中有一位曾經從事過罐頭生產的圖書管理員是這樣想的:在製造罐頭時,為排除水果中多餘的水分,采用的是低溫存放和真空幹燥的手段。如果把這些濕透的圖書當成“水果”,能不能在同樣的條件下,既蒸幹濕書中的水分,又使圖書完整無損呢?商量之後,大家按照這個主意,先將濕書放進冰箱中冷凍,然後放入真空幹燥箱中。經過幾天的奮戰,奇跡出現了,濕漉漉的書籍散盡了水分,這批珍貴的圖書終於完整地保存下來了。

創新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客觀要求,而要擺脫和突破常規思考法的束縛,常常需要付出極大的努力。我們必須擺脫慣有的思維定勢,變換一下我們做事的方法,從而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就像當代著名趣味數學家馬丁·加德納曾經說過:有些問題動用傳統的常規方法理解確實很困難,但如放開思路,打破常規,靈機一動,問題頃刻迎刃而解。

工作中還應該有質疑精神。前人留給我們很多的經驗和知識,讓我們少走了許多彎路。然而,如果我們隻是一味遵照他們的傳統思路走下去的話,恐怕這個世界將會停滯不前了。不要為已成的學說壓倒,不懷疑不能見真理。對舊觀念產生懷疑,並跳出思維方式的框框開闊視野、創新思路,對我們掌握事物的本質將大有好處。

偉大的天文學家哥白尼經過長期的觀測,算出太陽的體積大約相當於161個地球(實際上比這個數字還大)。他想,這麼一個龐然大物,會繞著地球旋轉嗎?他開始對流傳了1000多年的托勒密的“地心說”產生了懷疑。哥白尼天天觀測著,計算著,於是他終於創立了以太陽為中心的“日心說”。哥白尼之所以有如此重大發現,主要是他善於懷疑,在人們習以為常的事物中找出問題來。

善於質疑,在疑問中尋找答案,往往比死板教條的實踐來得更快更準。有時人沉迷於某個問題研究卻又百思不解時,很可能會誤入思維的死角。因為當事者的視野拘泥問題的本身時,思路就會被堵塞,那麼我們不妨排除自設,帶著疑問的眼光看問題,或許真的可以找到問題的本質所在。你若能保持對異常現象提出質疑,堅持大膽思考,也能有“疑”可生,有“問”可提。這樣,你也會在提問懷疑中找到誘因,進而開啟自己靈感創造的門。

我們必須學會質疑,在質疑中鑒別經驗。很多看起來很難解決的問題,其實往往並不是難在問題本身,而是難在不容易打破約定俗成的思想觀念。隻要我們善於質疑,敢於質疑,發揮自己的思考能力,就不難發現問題的答案就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