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將軍辜負了韓嵩,韓嵩沒有辜負將軍!”
接著將臨行時說的一番話複述了一遍。劉表仍然怒氣未消,但因韓嵩說得在理,蔡氏又出麵替韓嵩說情,隻得將韓嵩囚禁起來了事。曹操到荊州後,立即把韓嵩從監獄中釋放出來。韓嵩正在生病,曹操就在其住處將大鴻臚的印綬授給他,把他當成至交好友對待。曹操請韓嵩晶評荊州士人優劣,凡韓嵩推舉的一律予以任用。
曹操求賢若渴與剛愎自用的劉表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因而所成就的事業自然也不可相提並論。曹操說“青青子矜,悠悠我心……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他的這種渴望攬盡天下人才的願望,表明了一種思賢若渴的宏大胸懷和納賢建業的迫切心情。他三次頒布求賢令,遍訪賢士……在他帳下,聚集了一大批文臣武將,不論是人才的數量與質量,都遠遠超過了吳國和蜀國。僅此一項,勝負已決。
誰擁有了人才優勢,誰就搶占了製高點。如何才能最大限度的延攬人才、開發人才?還是用曹操的話來概括最精辟,就得有“山不厭高,海不厭深”的態度,就得有“唯才是舉”的意識,就得有“唯才所宜”的安排。
用人要有一定的方法,即使疑人也要用,因為競爭的社會和事業,歸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競爭。人才是事業成功的關鍵,隻有尊重人才、重視人才,才能擁有人才、成就大業。用海納百川的氣魄,盡力的吸納可能多的人才,駕馭好人才,才能抓住發展的機遇。
【成事之道】人才決定成敗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人才代表了智慧,決定了江山。有胸襟抱負和雄才大略,善於用人的人,才能夠成就曆史功績,真正的掌握天下。
曹操求賢若渴的態度和行動,就無愧於他的偉大。他認為“天地間,人為貴”,主張“任天下之智力,爭天下之歸心”。直到曹操去世為止,他運用各種方式接納的核心謀臣、重要謀士以及各級掾屬共有102人,各個都是有所長的能人異士。重視人才的羅致和使用,是曹操獲得重大成功的條件之一,也是他思想中貫徹始終的光輝點之一。
由此可見,曹操對人才是非常渴求的,甚至是第一位的。毛澤東非常讚賞曹操對人才的渴求,說他簡直達到了瘋的程度,有種得不到誓不罷休的決心。
天下之爭,其實就是人才之爭。一個胸有大誌、腹有良謀,但卻缺乏輔佐之才的人,不僅會陷入艱難的境地,成就大事的奮鬥目標也實難實現。隻有注重人才善致人才,善用人才者,在最後的爭立中才能實現最終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