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有個幸福的金錢觀(1 / 3)

第12章 有個幸福的金錢觀

有些情況下,不管是助人還是自我滿足都需要錢,有一定的錢才能在這個世界上自由地生活。所以,對待錢的態度影響著一個人的幸福。

忠告1 用錢賺錢

巴爾紮克筆下有一個著名的吝嗇鬼,那就是老葛朗台。在老葛朗台眼中,金錢高於一切,沒有錢,就什麼都完了。他對金錢的渴望和占有欲幾乎達到了病態的程度:他半夜裏把自己一個人關在密室之中,“愛撫、把玩、欣賞他的金幣,放進桶裏,緊緊地箍好。”臨死之前還讓女兒把金幣鋪在桌上,長時間地盯著,這樣他才能感到暖和。

如果對金錢的欲望隻是攥在手裏,擺在眼前,而不是用錢來賺錢,那麼這樣的人不算真正的有錢人。因為隨著物價不斷上漲,錢會越來越貶值,有錢人也會變成窮人。

《塔木德》說:“一塊沉入紅海的金子和一塊石頭沒有什麼區別。”

人們常用“是金子總會發光的”這句話來激勵自己不要放棄努力。同樣的,如果把錢投到市場上,總會賺到錢的。相反,像老葛朗台那樣鎖進密室,即使一天不吃不喝,那些錢也是要減少的。當下的猶太人非常懂得這個道理,他們想方設法把錢投入到市場,讓錢像雪球一樣滾動起來。

事實又如何呢?猶太民族成為了世界上最富有的民族。當然,他們把錢投入市場,可不是毫無法則地去踐行先哲們的箴言,而是大大動了腦筋的。

猶太人認為女人的錢是最好賺的。雖然女人已經不再依靠男人生活,但是女人愛美的天性是沒有改變的。性感的內衣、款式不斷翻新的包包、時裝、香水、護膚用品等等,都是令女人迷戀的生活必需品。猶太人早早就瞄準了這一點。

其次就是“嘴巴”的錢。雖然美食令很多人被“富貴病”困擾,但是吃飯畢竟是人生存的保障。所以,猶太人覺得隻要你經營有方,蔬菜店、海鮮店、酒店、雜貨店、蛋糕房、水果店等,都不會是賠錢的買賣。

我們講猶太人怎麼賺錢,除了學習他們的賺錢方法,還要學習他們的賺錢理念。這樣,即使你離不開你熱愛的工作,也不會讓錢待在銀行裏等待貶值。

讓錢運轉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積蓄。即使很少的錢,如果攢起來,時間久了,數字也很可觀。猶太人不管多麼富有,都絕不會隨意揮霍自己的錢。在生活中,他們將積蓄錢財作為一種時尚。

當手頭有了一定的積蓄後,如果單純地放在銀行裏吃利息,就不劃算了。猶太人寧願把自己的錢用於高回報率的投資或生意,也不肯把錢存入銀行。因為投資一定會有回報,做生意呢,也是有利潤的。當錢財進入了商業流程裏,就要高速運轉以獲得更高的利潤,隨著利潤的增加,投資收入也在增多,即使普通人也有成為富商的可能。那麼,這個社會就又多了一位肯為社會公益事業做貢獻的人。

由此看來,讓錢運轉起來的最佳方式就是投資。那麼,如何投資才能讓效益最大而又少有風險呢?

1.購買理財產品。

當下,銀行的理財產品多種多樣,單保本型產品可以占到三分之二以上,為理財用戶提供了較大的選擇範圍。根據獲取本金和收益方式的不同,一般可分為保本保收益型、保本浮動收益型。兩種形式都能保證本金的安全,這在一定程度上,為保守理財者提供了選擇。但是,這類產品有保本期限限製,而且保本期限都比較長,一旦提前終止或贖回,很多的承諾就沒有了。所以,這種理財方式比較適合家裏有一部分閑錢,近期不會用到的情況。如果有購房、購車、子女求學等計劃的,就不適合做這類理財。

還有一種理財產品是基金。即使基金市場整體虧損,保本基金的收益情況也相對較好。但是,保本基金也具有一定的保本周期,投資者隻有在認購期購買並持有到期,才能享有保本條款承諾的權利。所以,購買前也要考慮清楚。

2.直接參與企業投資。

猶太人不怕生意小,更不會瞧不起賺錢少的生意,也不會因為交易對方的身價比自己低而不願意與他們合作。他們把“鈔票不問出處”掛在嘴上。對他們來講,做生意的目的就是創造和積累財富,所以,他們不會死守著兜裏的錢,而是想辦法讓它們動起來。

當朋友要開公司、租店鋪的時候,某個小企業因為資金周轉困難募集資金而擴股的時候,某個公司的股東轉股的時候,都是投資的好機會。但是有一點要記住,不管是在哪種情況下入股,都必須經過全體股東大會的同意,股權登記冊上登記,拿到股權,而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股東。

這樣的話,隻要投資的企業有盈利,就會有股東分紅的部分收入囊中。如果具有某些經營上的能力的話,在參與決策的時候,還可以為企業出謀獻策,發揮自己的賺錢能力。

當下,很多人都感受到了通貨膨脹帶來資金貶值的壓力,即便這樣,人們還是執迷不悟地把家裏所有的積蓄都放到銀行裏,覺著這才是最為保險的做法。殊不知,放到銀行的錢,除了數量沒有變化外,價值已經在悄無聲息地降低。所以,善於理財的人,總是在尋找機會把錢投放到經濟利益更大的地方去。

忠告2 不甘於貧窮的上進心

所謂無誌為貧,無財為窮。一個貧窮的人,既無個人誌向,也無財富的積累。可以說,精神和物質都是很貧瘠的。這樣的人,怎麼可能幸福呢?

《塔木德》說:“生而貧窮並無過錯,死而貧窮才是遺憾。尤其是終其一生,無力消除貧窮創造財富,更是無可寬恕的。”

世上的富人有兩種,一種是生而富裕,一種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奮鬥從窮人變成富人的。世上的窮人也有兩種,一種是生下來就貧窮,一種是因為揮霍無度而貧窮的。不管是窮人還是富人,也不管是哪一類窮人,哪一類富人,等到臨終的時候,還是很貧窮,就是一個窮人了。

一個一輩子都無法消除貧窮的人,問題大都出在不懂得珍惜財富、創造財富、積累財富上。

有這樣一個故事,很能啟發人。

一個窮人遇到了上帝,上帝問窮人:“你為什麼窮?”窮人說:“我沒有錢。”上帝又問:“你有錢就富有了嗎?”窮人說:“有錢我就能變成富人。”

上帝給了窮人一百萬英鎊,讓窮人去做富人。如果五年以後,他真的成為富人,那麼將再給他一百萬英鎊。

窮人拿著一百萬英鎊,先去富人區購買了一套高級別墅,又去購買了一輛奔馳轎車並雇用了司機,又去商場購買了名牌西裝內衣襯衫,又到勞務市場雇了傭人、廚師。真正地過起了富人生活,安心地等著第二個百萬英鎊的到來。

兩年時間,富裕的生活花光了窮人的百萬英鎊,沒有錢再給傭人和司機開支。在傭人和司機看來,再富有的老板不給他們開工資也是窮老板,紛紛辭職不幹了。沒辦法,窮人賣掉了奔馳車,換了一輛本田車,拿著錢又去雇了傭人和司機。為了五年後的百萬英鎊,他必須過著富人的生活,出入高級娛樂場所,玩著有錢人玩的東西。

兩年過去了,高昂的富人生活費又讓他兩手空空,最後又賣掉了別墅,住進酒店,繼續過著富人的生活,花天酒地,醉生夢死。

五年彈指一揮間,窮人如五年前一樣出現在上帝麵前。他向上帝懺悔道:“再給我一個百萬英鎊,我肯定會珍惜,會勤儉節約的。”

上帝笑了:“我說過,五年以後你成了富人,我再給你百萬英鎊。可是你現在依然是個窮人,你讓我怎麼辦?五年間,你沒有別墅、汽車、傭人,不穿名牌衣服,不出入高級娛樂場所,你想你還是一個富人嗎?”

“當個富人有這麼難嗎?”窮人從來沒有想過這個問題。

“如果你是富人,當初我給你百萬英鎊,五年以後你會給我百萬英鎊。如果你是窮人,當初給你百萬英鎊,五年以後你還會向我要百萬英鎊。窮人總是說富人浪費,貪婪,事實上窮人比富人更浪費更貪婪!”上帝拿著他的百萬英鎊走了。

讀完這個故事,再笨拙的人也應該明白了,所謂的富人,不是指住豪宅、開好車、穿名牌、吃海鮮的人,而是指能夠創造財富、擁有財富的人。這樣的人富裕之前可能是窮人,也可能是富人,他們之所以最終成為了富人,是因為他們擁有積極賺錢的熱情,能夠不斷提升自己的賺錢能力。

而窮人呢,他們與富人最大的區別就在於總是找借口,為自己不能賺到錢開脫。讀書嫌清苦,工作怕勞累,創業怕失敗,總之,他們怕苦、怕累、怕髒、怕沒麵子、怕風怕雨、怕摔倒。就在他們怕的時候,富人已經開始行動了。與窮人的怕相反,富人什麼都不怕。因為他們的心中想著成功,想著豐富自己、提高自己。即使失敗了,他們也不找借口,而是淡然一笑,失敗又何妨?成功就在前麵等著我呢!

沒有人是被上帝一生眷顧著的富人,那些最終走向了富裕的人,是因為他們不甘於貧窮,時刻懷有改變貧窮的願望。哪怕遇到一丁點致富的可能,他們都會急切地奔跑過去,緊緊抓住,然後不辭辛苦地去奮鬥、去獲取。

有一位留學法國的猶太留學生,當生活突遭不測即將輟學的時候,他決定出去打工掙錢維持學業。在翻閱報紙的廣告欄的時候,他看到這樣一則信息:“豪華別墅,隻售一法郎。”他把這則廣告給室友看,沒有人相信。但是,他還是按照報紙上提供的聯係方式,找到了那個登廣告的婦女。

沒想到,這則消息一點都沒有假!辦完了一切的手續後,留學生還是不相信自己用一法郎買到了一幢大別墅的事實,於是,他忍不住問那位婦女為什麼有這麼奇妙的事情發生。那位婦女告訴他,丈夫去世的時候,把所有的遺產都留給了她,但是要求把這幢別墅賣了以後把所有的款項交給一個她從來沒有聽說過的女人。當她得知這個女人偷偷和丈夫幽會了十二年後,就做出了這麼一個既遵守了丈夫的遺囑,又懲罰了那個對不住自己的女人的決定。

聽了這些,猶太留學生心中的疑惑徹底解開了。同時,他也明白了一個道理,隻要是有希望成功的事情,就要爭取一下!

忠告3 足夠愛錢的標誌:節約

春節聯歡晚會上,趙本山在他的小品《不差錢》裏塑造了一個愛慕虛榮、口若懸河的窮大方的農民老趙形象。雖然兜裏裝著四百多元錢,為了孫女能上中央電視台《星光大道》節目,竟走進鐵嶺最高檔的酒店,招待央視著名主持人畢老師。老趙大方地給酒店服務員發了一百多元的小費,讓其幫忙上演自己有錢的戲。就剩三百多元了,他還誇口要好好招待畢老師,點了澳洲鮑魚四隻,四斤的龍蝦一隻,以顯示自己的熱情和實力。結果呢,還是暴露了自己的困窘,用自己隨身帶著的土特產做了小雞燉蘑菇、大蔥炒雞蛋招待了心目中的大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