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有個幸福的金錢觀(2 / 3)

從整個事件來看,老趙的行為是多此一舉的。隻要孫女有特長,就可以上《星光大道》,何必要動那麼多歪心思呢?結果苦的不還是自己嗎?

其實,生活中就是有這麼一些人,越窮越要顯示自己有錢,以顯得自己有麵子。結果呢,不但浪費了錢,讓生活更加困窘,而且讓人看到了自己的弱點和不足,如果再弄巧成拙的話,就更是丟人又丟麵子了!

在對錢的使用上,猶太先哲們最智慧。

《塔木德》說:“對錢財必須具有愛惜之情,它才會聚集到你身邊,越尊重它,珍惜它,它越心甘情願地跑進你的口袋。”

在猶太人的心中,錢是有生命的,能夠感受到人們對它們是愛惜還是糟蹋。《塔木德》說:“節約是生財之源,節約是理財之方。”猶太人明白賺錢是獲得錢財的重要方式,所以他們不遺餘力地去賺錢。但是,他們更明白,隻有愛惜錢財才能留住錢財,他們用錢保證了生存、掌握了政權、傳播了慈善、改變了社會、獲得了尊重。因為他們的想法正確,所以即使他們失去了家園,長期流浪於世界各地,也當之無愧地成了這個世界上的富人。

享譽世界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家族成員個個都是賺錢的高手,發展到第六代,這個家族的事業依然如日中天、獨富天下。洛克菲勒一生恪守“不儉則匱”的準則,他還從中引申出自己的結論:“隻有數字作數。”

洛克菲勒雖然擁有巨額財富,但生活很儉樸,他時時刻刻都在給他的兒女們灌輸他在一貧如洗的兒時形成的價值觀。為了防止孩子們揮金如土,洛克菲勒把自己的財富隱藏起來,他的幾個孩子在長大成人之前,從沒去過父親的辦公室和煉油廠。

洛克菲勒在家裏搞了一套虛擬的市場經濟,稱他的妻子為“總經理”,要求孩子們認真記賬。孩子們靠做家務來掙零花錢:打蒼蠅二分錢,削鉛筆一角錢,練琴每小時五分錢,修複花瓶則能掙一元錢,一天不吃糖可得二分錢,第二天還不吃獎勵一角錢,每拔出菜地裏十根雜草可以掙到一分錢,唯一的男孩小約翰劈柴的報酬是每小時一角五分錢,保持院裏小路幹淨每天是一角錢。

洛克菲勒為自己能把孩子培養成小小的家務勞動力感到很得意,他曾指著十三歲的女兒對別人說:“這個小姑娘已經開始掙錢了,你根本想象不到她是怎麼掙的。我聽說煤氣用得仔細,費用就可以降下來,便告訴她,每月從目前的賬單上節約下來的錢都歸她。於是她每天晚上四處轉悠,看到沒有人在用的煤氣燈,就去把它關小一點兒。”

洛克菲勒不但教育孩子們掙小錢,自己也不看低微薄的收入,由此他贏得了更多人的敬重。在猶太民族,有一個富有幽默色彩的故事流傳得很廣。

一個晴朗的夏日,在髒亂的火車站候車室內,坐著一位衣著隨便、滿臉疲態的老人。

火車進站,老人起身向檢票口走去。

忽然,候車室外走來一個胖太太,她提著一隻很大的箱子,顯然也要趕這班列車。可箱子太重,累得她直喘粗氣。

她看到了那個老人,衝他大喊:“喂,老頭,快給我提箱子,我待會兒給你小費!”

老人拎過箱子就朝檢票口走,雖然看起來他是那麼地不堪重負。

火車慢慢啟動了。胖太太抹了一把汗,慶幸地說:“要不是你,我非誤車不可。”說著,掏出一美元遞給老人。

老人並不推辭,微笑著伸手接過。

這時,列車長走了過來,對老人說:“您好,尊敬的洛克菲勒先生,歡迎您乘坐本次列車。如果有需要幫助的地方,我很樂意為您效勞。”

“謝謝,不用了,我隻是剛剛做了一個為期三天的徒步旅行,現在我要回紐約總部。”老人客氣地回答。

“什麼?洛克菲勒?”胖太太驚叫起來,“上帝,我竟讓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先生給我提箱子,居然還給了他一美元小費,我這是在幹什麼啊?”

她忙向洛克菲勒道歉,並誠惶誠恐地請洛克菲勒把那一美元小費退給她。

“太太,不必道歉,你根本沒有做錯什麼。”洛克菲勒微笑著說道,“這一美元,是我掙的,所以我收下了。”說著,洛克菲勒把那一美元鄭重地放進了口袋裏。

讀這個故事的時候,我腦子裏便浮現出了一位可親可敬的智者形象。其實,我們每個人,無論能力有多強,隻要像這位老人一樣踏實、誠懇、熱愛每一分錢,都是可以成為被人尊敬的“洛克菲勒”的!

那些把三百元、五百元根本不放在眼裏的年輕人,當你為自己出手闊綽而感覺特有風度的時候,其實,你花掉的不光是你兜裏的錢,還有你愛惜錢財的一顆心!為此,你的人生失去了一個贏的砝碼,很可能會因此而輸掉成為世界首富的機會!

忠告4 捂緊口袋過日子

人的一輩子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為什麼有的人能夠衣食無憂地安享晚年,而有的人卻晚景淒涼呢?細細探查一下,我們會發現那些晚景淒涼的人,大都有過輝煌、富裕的經曆,他們沒能讓輝煌延續一生,就是因為他們在需要捂緊口袋的時候卻撒開了手。

《塔木德》上有這樣一句格言:“寧可一輩子隻吃洋蔥,也不願為了飽餐一頓雞鴨魚肉而讓其他日子挨餓。”

猶太人這種量入為出的生活方式,使得他們永遠都不會為了追求“夠檔次”的生活而忘記自己口袋的承受能力。猶太人不光自己如此,如果他身邊的朋友因為某種原因過著入不敷出的生活,他們也能很快察覺。

猶太商人麥賽弗從接到查爾斯遞過來的古巴雪茄時,就對這位生活不俗的高級主管產生了興趣。他開著一部漂亮的車,是多個高檔次俱樂部的會員,抽高級香煙,時常品嚐高檔酒,婚姻很幸福,三個孩子也非常出色。他在想,擁有什麼樣的收入,才過得起這麼高水準的生活呢?

交談進行到十幾分鍾後,麥賽弗從查爾斯猶豫的眼神中感到了一些不妙的東西。果然,查爾斯過著與自己的收入嚴重不匹配的生活。他每個月的工資隻夠二十天的開銷,其餘的那十天就靠著信用卡付賬了。麥賽弗覺得恐怖極了,這個看上去很體麵的人其實早已“破產”,成為了“卡奴”,而令他“破產”的原因不是因為生意失敗,而是由於沉迷於高消費不能自拔。

如果招聘員工的話,相信麥賽弗先生是不會接受查爾斯這樣的人的!因為他們太虛榮,好麵子,這樣的人往往因為不夠務實而容易忽略工作的本質,容易發生一些表麵化現象。

不要覺得這樣的事隻發生在故事裏,其實,這樣的情況在我們身邊也大有人在。有一對80後的小夫妻,在網上曬出了夫妻二人的收入,一年有二十多萬吧,而且房子車子都有。但是女主人卻覺得不容易實現年節餘十萬元的目標。因為車要養,父母要孝順,自己要吃喝穿用,而且由於每天工作壓力大,日子過得並不滋潤!

當這些高收入者沉浸於生活不如意的窠臼中時,很多數著錢過日子的中低收入者反倒幸福滿滿。他們不但買了房、買了車,家裏還小有儲蓄,不必為了錢不夠用而發愁。

由此看來,一個人或者一個家庭的經濟狀況、財富情況不在於收入有多少,而在於他們花了多少,是怎麼消費的。不同價值觀的人,就會有不同的消費方式。有的人愛慕虛榮,總想著往上流社會鑽,開名車、住豪宅、打高爾夫、出入高檔會所,到頭來,隻能在入不敷出的日子裏接受丟掉自我的煎熬。

縱觀身邊的人,不管每年的收入有多少,那些最終手上沒錢的窮人,都是因為把錢花在了裝點麵子、大肆揮霍上。而那些生活殷實的人,講究的是把錢花在有用的地方,他們平時捂緊口袋過日子,而不會為了麵子去花錢。

有句話說得好:事可為而不為,謂之懦夫;事不可為而強為,謂之蠢漢。明明知道自己不具備那個消費水準,還要過那樣的生活,隻能說是愚蠢。這樣的人,虛榮心太強,為了讓別人看得起自己,不惜花大價錢包裝自己。他卻想不到,一個鍍金的鐲子無論外表修飾得多麼華美,終究不是純金的,隻能蒙蒙不識貨的人,而真正識貨的買家永遠都不會上當。

當下的生意場上,很多商家在產品推廣上,不惜重金做廣告,提升自己產品的知名度。通過這樣的經營方式推出的產品很快提升了銷量,這個時候,有的商家就會陶醉於當下的成績,而用賺來的錢大肆地做一些生產、研發以外的消費性事情,比如,建豪宅、買名車等,完全沒有考慮產品質量提升上的事情。很快,就因為產品質量不過硬,而被市場淘汰。可謂,輝煌了一時。

經營自己的人生和經營工廠是一個道理,看得越遠越能獲得長久的保障,幸福延續得就越長久。

忠告5 怎麼花錢,幸福感最大

國外的富人,喜歡把自己賺到的錢投放到社會公益事業上,以促進社會功能的進步與發展。當下,我們國家的社會財富也是越來越多地集聚到少數人手裏,隨著貧富差距的拉大,有錢人的社會責任感對社會發展的影響越來越大。

當一個人有了錢,怎麼花呢?哈佛商學院和不列顛克倫比亞大學在一項研究中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不管一個人收入是多少,那些為別人花錢的人所表現出來的幸福感會更大。

塔木德說:“如果賺的錢都揣進自己的腰包,你就不是一個真正的富翁。”

一個真正的富翁是什麼樣的呢?那就是他不光腰包鼓,而且精神也富足。他們能夠把自己兜裏的錢掏出來,為大家做事。

真正的有錢人,沒有不熱衷於公益事業的。因為他們知道錢是從哪裏來的,錢又要往哪裏去。他們因為擁有足夠的駕馭金錢的能力,而不會被金錢駕馭,他們會花錢,但是不會把錢花在個人揮霍上。

洛克菲勒特別關注慈善事業,從19世紀90年代開始,他每年的捐贈都超過一百萬美元。

他人生的第一筆巨額捐款用於教育。在1889年,他拿出六十萬美元建立一所新的芝加哥大學,到1912年,捐款高達四千五百萬美元。他不但捐款於教育事業,還給黑人事業捐款。

他的第二筆巨額捐款用在醫療。他於1901年利用二十萬美元的贈款協助成立了洛克菲勒醫學研究所,在控製流行性腦膜炎、黃熱病、寄生蟲病等方麵做出了貢獻。另外在細菌學和體外循環心髒手術的研究上也有很大的突破。

洛克菲勒用在慈善事業上的錢總額在五億美元以上,成為美國曆史上捐贈私產最多的人之一。

不隻洛克菲勒如此,很多富人都熱衷於慈善事業、社會公益事業。

世界首富微軟公司創始人比爾?蓋茨曾宣布:在他五百八十七億美元的財產淨值中,他隻會留給每個孩子一千萬美元的財產,其餘的全部交給慈善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