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互惠互利: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
現實生活中,沒有人會無緣無故地幫助你,你也不會無條件地幫助別人。隻有對大家都有利,能夠達到雙贏或是多贏,才會有人不斷付出。天上掉不下餡餅,如果有,也隻是虛幻或者泡影。
雙贏是為人處世的最高境界
兩個人下棋,在大多數情況下,總有一勝一負。如果我們把勝方計為1分,負方計為-1分,那麼,這兩人得分之和就是:1+(-1)=0。一方所贏正是另一方所輸,這正是“零和遊戲”的特點。在人類社會中,這種局麵還有很多。比如戰爭,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生意場上,有賺錢的,有賠本的,幾家歡樂幾家愁。勝者的獲利建立在敗者的失利基礎上,這與現代社會的發展趨勢實際上背道而馳。
戰爭帶來的破壞使人們的頭腦逐漸清醒,經濟的發展讓大家看到新的生存模式——雙贏。人們開始認識到“利己”不一定要建立在“損人”的基礎上,互惠互利的方式,皆大歡喜的結局是可能出現的,於是和平取代了慘勝,強強聯合取代了弱肉強食。與人方便自己方便,雙贏是最符合現代人價值觀念的方式。
從前,有兩個人在森林中迷路了,正當他們絕望之際,一個老人出現並救了他們。老人給了他們倆一根魚竿和一簍鮮活的魚,提醒他們要很久才能走出森林,見到大海,不過到時他們就可以靠釣魚為生了。於是他們一個人要了魚,一個要了漁竿,分道揚鑣了。得到魚的人以魚為幹糧,等到海邊的時候,魚也所剩無幾了。由於沒有漁竿,他堅持了沒幾天就餓死了。得到漁竿的人則忍饑挨餓,一步一步艱難地向海邊走去。在他走到一半路程的時候,他就已經沒有力氣了,隻能帶著無盡的遺憾離開人世。
同樣有兩個迷路的人,他們也得到了老人的救助:一根漁竿和一簍魚,隻是他們並沒有各奔東西,而是決定共同去找尋大海。他們共享食物,省吃儉用,雖然饑餓,但還能維持生命。長途跋涉之後,他們終於來到海邊。從此,兩人用僅有的漁竿過上了捕魚為生的日子。就這樣,兩個人從死亡的邊緣逃了回來。
自私自利將導致雙負,隻有互惠互利才能雙贏。雙贏是理性現代人的明智選擇。現代社會的發展已使人們意識到“你死我活”的獨占欲望將導致一無所有,得到比以前更壞的境遇。因此,少一些對抗,多一些合作,少一些獨占,多一些給予,不僅對別人有利,而且對自己也有好處。
雙贏對我們的為人處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處於利益圈中的各方要有真誠奉獻的精神和勇氣,在合作中不要耍小聰明,不要貪圖眼前的小恩小惠,而要將眼光放長遠,著眼於大局,否則雙贏局麵就會毀於一旦,最終吃虧的還是自己。
雙贏的理念不僅在政治、經濟、商業等領域被廣泛應用,在為人處世方麵也被奉為最高準則。我們努力掙紮、奮鬥是為了先生存,然後更好地生活,說到底,一切都是為了“贏”。不讓別人贏,別人也不可能讓你贏,這是推己及人的道理。我們的切身利益與別人的利益聯係越來越緊密,甚至有時是交織在一起的,一損俱損,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照顧到他人的利益。對有些羽翼未豐的年輕人來說,可能還要讓他人先贏,然後才有機會讓自己贏。總之,雙贏甚至多贏是最佳的手段,最高的境界。
從“零和”走向“雙贏”,是大勢所趨,不管你承認與否、情願與否,它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我們的生活。跟不上時代的腳步,就隻能被曆史的車輪碾過,留下兩行失敗的印跡。不懂得在雙贏中成功,就將在哭泣中獨吞失敗的苦果。
千萬不要吃“獨食”
古語說,獨樂樂不如眾樂樂,講的是分享快樂。快樂需要分享,功勞也需要分享。功高不能蓋主,也不能遮住別人的風頭。當你在工作和事業上幹出點名堂,小有成就時,如果這一成績的取得是集體的功勞,那你千萬別獨占功勞,否則他人會覺得你好大喜功,搶占他人勞動成果;即使某項成績的取得確實是你個人的努力結果,你也要想方設法分點功勞給別人,還可以說全靠領導指導有方,這不是虛偽,而是謙遜的表現。
與別人有福同享了,有難時別人才能和你同當。吃獨食雖能使自己得利一時,卻不能長久,一旦落下一個不好的名聲,就沒有人願意再與自己共事;隻有與人共享勞動果實,才能獲長利。
有家生活用品公司,多年來一直保持穩定的增長速度,這是因為公司建立了分紅製度,把每年賺的利潤,按一定的比率分配給員工。這就是說,公司賺得越多,員工得利也越多。員工明白了水漲船高的道理,積極性大大提高,每個人都拿公司的事當自己的事。遇到不合理的地方,也不再像以前那樣保持沉默,裝作沒看見,而是還能發現問題就隨時隨地提出,主動加以改進。
利益均沾不是“大鍋飯”,而是一種高明的人際關係處理方式。如果你獨吃獨占,別人表麵不說什麼,心裏未必沒有想法;其中再有幾個“紅眼病”,那你就更要當心了。如果你能做到見者有份,得到好處或利益的人,當然就不好意思再說三道四了。如此一來,無形中你就省去了一筆人際鬥爭的成本。不吃獨食的確是一件名利雙收的事。
楊森在一家建築公司的拓展部擔任項目經理。一次,他帶領小組競爭一個比較大的項目。由於這筆業務提成可觀,楊森使出了渾身解數,跑關係、請客吃飯、準備競標的材料,等等,無不盡心竭力。功夫不負有心人,最終,這個項目成功到手。自然,除了提成外,公司還發給他們項目組一筆獎金,由楊森支配發放。可楊森覺得拿下這個項目全是自己的功勞,就將這筆獎金全部裝入自己的口袋。很快,他就失去了勝利的喜悅,他發現,他的上司和屬下似乎都在有意無意地給他使絆子,並回避著他。
痛定思痛,他發現自己犯了“吃獨食”的錯誤。這個項目的成功確實和楊森有很大關係,但其他成員也不是毫無貢獻,他們沒有功勞也有苦勞,獎金多少也應該有他們的份兒。而楊森獨占獎金,當然會引得他們抱怨。
功勞不論大小,利益不論多少,都不可獨占,應該讓那些屬於同一部門,曾經協助過你的同事一起分享這份榮耀。別人或許不在乎錢的多少,而是其所象征著的取得成績的榮譽更令人看重。你應主動在行動上和口頭上感激他人的幫助與合作,讓他人有受尊重的感覺;如果你的榮耀事實上是眾人協力完成的,你就更不應該忘記這一點。
要強調的是,尤其不要忘記把功勞分給上司,要知道,如果不是他的提拔、任命,你也不會有如此的機會。如果上司的協助有限,你的感謝仍有必要,這可以使他消除對你的戒心。試想,有誰會放心一個非常能幹的下屬不停地立功呢?年輕人處世時要明白這一點,適當地把嘴邊的肥肉分給別人,不是什麼壞事。
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
人的自私是一種天性,這種天性使得大多數人考慮問題都隻從自己的角度出發,認為別人應當如何如何,稍不合意,便怨氣衝天,指責、猜忌和不快像洪水一樣奔瀉而出。老板認為既然付給員工薪水了,員工就應該為公司努力工作,如果員工再提出諸如加薪休假的要求,就是貪心不足;而員工認為,我每天已經很辛苦了,甚至還無償加班,連休息一下都不行,老板真是無良。這就是典型的“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雙方站在各自的立場都是理直氣壯。這樣下去,大家都會陷入無休止的矛盾和爭鬥。
其實,隻要雙方都站在對方的角度就很容易化解其中的矛盾。有人曾做過一個實驗,讓兩個人分別站在桌子的兩側,桌子中間放著一個圓球,請他們兩個人說出眼前球體的顏色,結果一個說是黑色,一個說是白色。原來這個球的一半被染成白色,一半被染成黑色,這兩個人站在各自的角度,隻能看到一種顏色。隻要他們彼此交換位置,就能看到另一種的顏色。生活中的道理往往就是這麼簡單,換位思考一下,就能開辟出一片新天地。
一個銷售員曾經一次性賣給一位顧客58 334美元的貨物,他的老板感到很不可思議,於是請他向其他同事介紹經驗。這個銷售員說:“開始我隻是賣給他一個魚鉤。然後我問他在想去哪兒釣魚,他說想去海裏釣。於是我建議他買專用於海釣的漁竿和漁線。接著我問他如何出海,他說想租一條遊艇,而我就為他推薦了一隻小艇,告訴他這樣更能享受航行的樂趣,並且,從長遠來看,還是擁有自己的小艇比較劃算。不過,他覺得小艇有點大,他沒有合適的車裝載。於是,我帶他到我們的機動車部。最終,他購買了一輛小卡車,載著他的小艇、漁具等回家了。”
老板帶頭為他鼓掌:“你賣了這麼多東西給一位隻想買魚鉤的顧客,我一定要獎勵你。”銷售員回答:“不,他是為治他妻子的頭痛而來買阿司匹林的。我告訴他,要治頭痛,除了服藥外,似乎更應該注意放鬆。周末快到了,你可以考慮去釣魚。”
這位銷售員站在顧客角度,處處為顧客考慮,最後所得到的回報遠遠超出了隻是按照顧客要求售貨的所得。可見,隻要你願意站在別人的角度上考慮問題,所得到的將超出你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