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謹言慎行:言多必失,謹慎方能避禍
古人常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這話在今天依然適用。一個人行走於社會,必定遇人無數,如果不練就一身察言觀色的本領,就不懂得如何說合適的話,做合適的事。一個成功的人應該學會從他人的言行中正確判斷其意圖,從而說對話、做對事。同時,一個人還要學會控製自己的言行,不給他人以可乘之機。謹言慎行是成功者必備的素質。
看穿他人的真實意圖
我們每天都過著在人海中穿行的生活,每時每刻都在與不同的人打交道,要想在與他人的博弈中占據主動,就要培養一種從細微處看透人心的能力。如此,不僅能打開人際交往之門,還能使我們在成功之路上更進一步。
法國有一家小餐館,雖然看上去並不起眼、很普通,但生意十分興隆,在當地很有名氣,客人絡繹不絕。與別的餐館不同,這家餐館沒有菜譜。按理說,沒有菜譜,客人便無法點菜,餐館又怎麼給客人上菜呢?原來秘訣就在於老板娘有一雙能看穿人心的慧眼。客人們來到這裏後,老板娘會先和他們簡單地打個招呼,然後聊上幾句,聊完之後老板娘就走進廚房開始做菜了。通過交談,老板娘能推測出客人的個性,揣摩到客人當時的心情,然後就像照方抓藥一樣隨便燒幾個菜。令人驚奇的是,這些菜每每都十分符合客人的心意,即使是你的母親或妻子做飯,也未必能讓你吃得如此稱心如意。這樣獨特而又周到的服務不僅刺激了人們的食欲,也大大激起了人們的好奇心,所以這家餐館想不火都難。
老板娘不用客人提出要求就能看透客人的心思,並為其提供相應的菜肴,這使客人感到賓至如歸,也讓餐廳可以從中受益。這個道理在生活中同樣適用,比如,不管與什麼類型的人交往,隻要能夠了解別人的內心,看明白周圍的人和事,就能做出對應的準備和調整。懂得投其所好,左右逢源,才能在人際交往、社會生活中更輕鬆、更有把握地應對各種狀況,真正做到“察言觀色,度德量力”。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會出於禮貌或其他目的隱藏自己的真實意圖。比如,當你對心儀已久的女孩表白,她可能不會當麵拒絕你,而是輕輕對你說一句“你會找到比我更好的女孩”。當你跟朋友借錢的時候,如果他不想借給你,不會直接說“不借”,而是說:“我最近手頭緊,實在湊不出來了!”再比如你到別人家做客,要是你聊個沒完,主人很可能好心提醒你太晚了恐怕沒車回家,要是你不知趣地回答“打車回去”,那麼等你出門的時候,盡管主人微笑著跟你說“再見”,但他心裏一定不想跟你再見了。
凡此種種,每個人都不免遇到,我們常說的人性複雜在其中暴露無遺。因此我們需要在人際交往中練就一雙“火眼金睛”,學會看穿他人的真實意圖。特別對於和自身密切相關的事,你一定要擦亮眼睛,審慎地判斷,千萬不要輕易被事物的表象迷惑了心智。
身體語言不會欺騙你
一個人的思想是內隱的,而他的言行卻是外顯的。人們借助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有時卻因為種種原因,不得不掩飾自己的真實想法,所以語言表達出來的意思和人們的思想並不總是一致的。這時候,我們就需要借助人的某種行為——身體語言,來判斷對方內心的真實意圖。與口頭語言相比,身體語言的最大優勢就是其真實性。因為身體語言的表達多是下意識的,是思想的直接反映,於無聲中傳遞著更多的信息。人們可以做到口是心非,卻很難做到“身是心非”。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諜報機關抓住了一個流浪漢,他自稱是比利時的農民。負責審訊的法國軍官覺得不像,憑細心的觀察和敏銳的直覺,他判斷這個流浪漢是德國間諜,但一時又找不到確鑿的證據。
開始審訊後,軍官先讓流浪漢數數,希望能從他的語言中尋找突破口,而流浪漢卻用法語流利地數著,沒有露出絲毫的破綻。軍官還是想從語言方麵尋找證據。剛才是考驗流浪漢法語,這次他要考驗流浪漢的德語。軍官派人在審訊屋外點起大火來,然後用德語大聲喊:“著火了!”如果流浪漢采取任何逃生舉措,就證明他聽得懂德語,那麼他無疑就是一名德國間諜,可這次流浪漢仍然無動於衷。
軍官並不放棄,他又想到了一個好辦法能讓這個間諜露出馬腳。第二天,在審訊室,軍官對流浪漢宣布:“現在你自由了,你可以走了。”流浪漢聽到這句話後,馬上麵露微笑,抬起頭,並輕輕地出了一口氣,顯得很輕鬆。然而他的笑容馬上就凝固在了臉上,因為他露餡了。原來,軍官是用德語向他宣布的這個消息。軍官的臉上露出了勝利的笑容,而間諜隻能接受自己失敗的命運。
這個間諜初期的表現其實很成功,沒被抓住任何把柄,但當他聽到審訊軍官宣布說他可以走後,臉上就本能地流露出了輕鬆的表情。這表明他聽懂了德語,他被自己的表情和細微動作出賣了。2009年在美國熱播的一部電視劇《別對我撒謊》中的主人公萊特曼博士將這一點演繹到了極致。他通過注視對方眼睛、觀察對方身體的小動作、傾聽聲音、互相握手等細節,就能知道一個人是否在說謊,以及為什麼說謊,等等。而這些恰恰說明了身體語言是大腦思維的忠實擁躉,有時甚至會在不知不覺中泄露連自己都不知道的秘密。如果要選擇相信某人說出的甜言蜜語,或相信他們自然的擁抱或默默的行動,相信大多數人都會選擇後者。
在社會交往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複雜而微妙的,每個人平時都應善於觀察,留心日常小事。個性決定習慣,思想決定行為。思想可以被隱藏,而行為舉止、語言神態是無法作假的。他人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都是你看透其內心的依據。正如孔子所說:“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世間沒有哪個人能夠永遠“天衣無縫”,無論怎麼掩飾,總會在表麵的行為中留下可供判斷的蛛絲馬跡。你的耳朵可能欺騙你,但你的眼睛絕對不會欺騙你,秘密會從人們的每一個毛孔中滲出來,你要用自己的眼睛將這一切看清、看透。
小心躲開背後的襲擊
古語雲:明槍易躲,暗箭難防。前人早就用他們卓越的智慧提醒我們人心險惡,小心背後的冷箭。無數後來者也用自己的經曆證明了這一“鐵律”:精忠報國的嶽武穆雖擋住了金軍南下的鐵蹄,卻死於背後奸相的讒言中,難償畢生所願;一代文豪蘇東坡一腔熱忱、滿腹經綸,但終究難抵背後“小人之心”,落得個一貶再貶的下場,所有“夢想”都隻能停留於筆端。縱覽曆史,上至王侯將相,下到一介布衣,倒在“背後襲擊”上的人實在太多了。
職場新手們大多想法比較簡單,認為工作成績才是衡量成功與否的唯一標準,卻忽略了其他因素可能產生的巨大影響。正所謂“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對於那些背後搞小動作的人還是要嚴加提防的,他們帶來的危害無聲無息,卻又無比厲害。我們對正麵競爭通常都有心理準備,而來自背後的襲擊卻可能防不勝防。有人說,背後偷襲就像“不定時炸彈”,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爆炸,根本無從防範,等到吃虧受傷的時候才恍然大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