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曉進入一家外資廣告公司做文案策劃。初入職場的她為了得到公司領導的認可,幾乎成了工作狂,領導布置的每個任務都試圖想出最有創意的點子。功夫不負有心人,她第一次策劃的文案便得到經理“有前途,好好幹”的表揚,經理的嘉獎讓她更加自信大膽地工作。
即便工作上順風順水,何曉在為人方麵也依然保持著謙遜溫和的態度,因此,她和同事間的關係也比較融洽。其中,有一位叫吳穎的女同事和她最為要好。吳穎經常在她忙得焦頭爛額時,及時地施以援手;她錯過就餐時間了,吳穎會幫她帶一份盒飯;重要會議前,吳穎還會幫她打印一些關鍵文件和材料。同樣,何曉也會幫吳穎處理些工作上的問題,兩人總是一起喝杯咖啡、吃飯,相處得很愉快,形同姐妹。
可好景不長,幾個月後,何曉發現領導看她的眼光不再帶著欣賞,同事們也莫名其妙地和她疏遠起來,這一切都使得何曉困惑不已。一次,何曉費盡心思完成了一個策劃,交給了經理。她本以為這次一定能得到讚賞,誰知過了幾天經理找她談話:“小何,我本來很看重你的工作態度和才華,沒有創意沒關係,但你不該剽竊其他同事的勞動成果,這是品德問題了。”何曉一臉驚訝。經理遞給她吳穎的策劃書,竟然和她那份如出一轍。她頓時感到欲哭無淚,因為沒有任何證據能夠證明她的清白。
何曉很難理解和自己關係最好的吳穎,竟然一直在偷竊自己的成果,而她自己則成了背後襲擊的犧牲品。
人生有時候就像一場沒有槍林彈雨的戰鬥,雖不見硝煙彌漫,但同樣凶險難測;每個人都是這場戰鬥中的戰士,要麵對來自不同對手的攻擊,能躲開正麵攻擊的隻是普通人,能躲開背麵攻擊的才算是“人上人”。對生活的設想是美好的,現實卻是殘酷的。在各種競爭都異常激烈的現代社會,人人都想成為人上人。急功近利的心態驅使著某些人不擇手段地獲得成功,光明正大爭不過的時候,就會背地裏搞陰謀詭計,即所謂的當麵一套、背後一套。
世上沒有無因的果,也沒有無果的因。如果遭到背後的暗算,不要捶胸頓足慨歎命運的不公,先反省一下是不是自己給了小人可乘之機。
初入職場的人要記得,在許多情況尚不明朗的時候,一定要先保護好自己。務必管住自己的嘴,莫在人前議論他人,以免貽人口實,日後被人用來搬弄是非;行為舉止要規矩周正,切忌因過分追求標新而立異,否則就有可能成為被人攻擊的借口。
對於年輕人來說,職場猶如戰場,既要有衝鋒陷陣的勇氣,也要有冷靜理性的心智。要小心那些藏在背後的偽君子,更要時刻保持警惕,懂得如何將背後危機化於無形。沒有了後顧之憂,才能大踏步地前進。
先掂量好自己的分量再發言
一日,一位賢者問眾弟子:“假如你們置身於一群陌生人中,如何判斷孰智孰愚呢?”弟子們紛紛給出自己的答案。或曰服飾:衣著光鮮者必智,粗樸者必愚;或曰容貌:俊美者智,醜陋者愚;再曰學識:善誦者必智,不善者必愚。總之,答案五花八門,說什麼的都有,但賢者微微搖頭,含笑不語。看來,弟子們的答案都不合他心意。最後,賢者給出了自己的答案:談吐。眾弟子大惑不解,隻聽老師不緊不慢地解釋道:“言前度輕重者為智,不知輕重者為愚。”弟子們這才恍然大悟,原來老師是要教他們無論說什麼話前都要先掂量一下自己的分量,找準自己的位置,切忌不分場合、不分對象地胡亂言語。
現實中,我們身邊也不乏能力超群者,他們往往才學過人,業務精通,卻總是抱怨懷才不遇,不是得不到重用,就是難以晉升。他們常抱怨命運對自己不公平,卻很少反思,也許隻是自己的一句錯話導致了這種“懷才不遇”的後果。所以,上文的賢者才告誡自己的弟子:聰明人在說話之前都會仔細掂量,既掂量好這句話的分量,也掂量好自己的分量。畢竟,一句惡語出口,十句善言都難以挽回,“覆水難收”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學會掂量好自己的分量,不僅是一種技巧,更是一門學問。
遊牧民族中有這樣一個寓言:一隻雄鷹從高空俯衝而下,鐵鉗一般的利爪牢牢地抓住了一隻羊,雙翅一振,帶上天空,回巢享用去了。這一幕被地上一眾野雞、野鴨等看到,豔羨不已。一隻野雞跳了出來,大言不慚道:這有何難,不就是一隻羊麼,看我也來抓一隻,給你們開開眼。守在一旁的獵人聽到這番話,好奇心大起,決定暫時先不獵殺這隻野雞,想看看它是如何“雞抓羊”的。隻見野雞撲棱著翅膀飛了幾米高,落到一隻公羊背上,用它那柔弱的小爪子拚命想抓住羊背,可是它的爪子連羊毛都抓不住,更不要提將公羊帶離地麵半寸。就在野雞筋疲力盡的時候,獵人走過來不費吹灰之力就將它擒拿到手。獵人笑著對它說:“要不是你不自量力地說大話,做這些力所不能及的事,我也不可能如此輕鬆地捉住你。本來你還有一線生機,但現在你連逃跑的力氣恐怕都沒有了吧,要怪就怪你自己說話不經大腦吧!”野雞懊悔不已,沒想到自己一時魯莽竟惹來了殺身之禍。
一言可以興邦,也可以喪國,關鍵就在於是否符合說話者的身份和地位。在一個公司、單位或是集體中,說話辦事要先掂量自己的分量,弄清自己的角色,不可強出頭、搶著發言。尤其對一個年輕人或者資曆尚淺者來說,無論學曆多高,能力多強,千萬別覺得自己比別人聰明,也別因為急於表現自己而失言。開會的時候,不妨低調一些,先不表態,等部門的老大定了調子再跟著走。即使你的想法很有建設性,最好也不要先說出來,等時機恰當時再說。如果有你的機會就一定是你的,想躲開都難,大家一定會推你出去;而不屬於你的機會就不要搶,否則大家可能因此排斥你。
一個人說話做事的分寸,跟他所處的地位有關。當你頂著一個頭銜說話時,就算沒有什麼特別的洞見,大家也都趨之若鶩;而你人微言輕,卻想說些、做些具有決策力的事,可能就會貽笑大方了。
我們在各種公共場合,開口說話之前,一定要先低頭想清楚自己是什麼身份,如果二者不那麼匹配,最好先不要說。不說的時候,沒人注意你沒說,一旦說了,如果說不好,想讓人忽略你都難。禍從口出,到時再後悔就來不及了。
發牢騷要看清場合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不順的事情多了,就難免發幾句牢騷。古今中外的很多人都有發牢騷的毛病,但荀子是個例外,他是個不喜歡發牢騷的人。他不但自己不發牢騷,還告訴人們“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窮,怨天者無誌”。這句話給現代人上了生動的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