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謹言慎行:言多必失,謹慎方能避禍(3 / 3)

當然,現代社會,人們在高度緊張的工作與生活中,方方麵麵都承受著不小的壓力,這種壓力恐怕是荀子所不能預料的。一個人在不滿的時候,發幾句牢騷,其實很正常。發牢騷不過是一種通過語言表達憤慨的方式,這樣將不滿情緒的發泄出去了,內心也就痛快、平衡了,其對於現代人的心理健康是有益的。但是,發牢騷有時候也要講水平,要講天時地利。關於這一點,我們就從發牢騷的“鼻祖”馮諼開始講起。

馮諼是戰國時孟嚐君的門客。孟嚐君將門客按能力分為三等,每等門客都有相應的待遇:上客吃飯有魚,外出乘車;中客吃飯有魚,外出無車;下客飯菜粗劣,外出自便。馮諼初到孟嚐君門下時,孟嚐君問他有什麼本事,他隻說自己窮,來找碗飯吃,於是孟嚐君收留了他,給他飯吃,但隻是按下客的夥食標準供應的。

過了一段時間,馮諼就開始發牢騷了,他倚著門彈著劍哼唱:“長劍長劍回去吧!沒有魚吃。”傭人就把這事報告給了孟嚐君,孟嚐君遂命人給他魚吃。可馮諼還不知足,又過了一段時間,他又倚著門彈著劍發牢騷:“長劍長劍回去吧!出門沒有車。”孟嚐君得知後又大方地給他配了車子。可沒過多久,已經成為“有車族”的他還不滿意,嫌工資低,又開始彈劍唱道:“長劍長劍回去吧!沒有錢養我家。”這下,別人都覺得他簡直是貪得無厭,可孟嚐君毫不在意,仍然滿足了他的要求。在得知馮諼家中尚有一母之後,孟嚐君就叫人按時供給其母吃穿用度。之後,馮諼就沒再唱過了。

後來,“牢騷大王”馮諼日後成了孟嚐君得力的謀士,並通過“薛國市義”、營造“三窟”等謀略,為孟嚐君立下了汗馬功勞。

可以看出,馮諼當年也是個發牢騷的高手,而他成功的關鍵就在於選擇了正確的場合和時機。他看似自言自語地表達著自己的不滿,實際上是借別人的嘴間接地將自己的意見傳達給了孟嚐君,既達到了提高自己待遇的目的,也使孟嚐君得到了禮賢下士的美名。如果馮諼換一種方式,逢人就抱怨,或是三天兩頭圍著孟嚐君嘮叨不斷,估計早就被掃地出門了。

如果你為自己的意見得不到采納而感到不平,那麼不妨借鑒一下馮諼的策略:找個合適的地方發牢騷。注意不能在正式場合發牢騷,要盡量私下與別人溝通,公開提意見和表示不滿隻會讓對方陷入尷尬,同時也令自己陷入被動。如果方法不對,即使是正確的意見和要求,也很難得到實現。

地利還需配以天時,發牢騷的時機選擇也十分重要。比如,當對方正好遇到煩心事的時候,你去找他抱怨,豈不是給他煩中添煩、火上澆油?即使你的牢騷發得正當、合理,別人也會對你反感、排斥。反之,要是看到對方心情很好,那就要適時地大膽發發牢騷了,這個時候他們可能聽什麼都順耳,比較容易接受別人的意見,也就不拿牢騷當牢騷了。

美國有位著名的心理學家說:“人有時會很自然地改變自己的看法,但是如果有人當眾指出他的錯誤,他會惱火,會更加固執己見,甚至會全心全意地維護自己的看法。不是因為那種看法本身多麼珍貴,而是他的自尊心受到了威脅。”我們發牢騷的時候要注意選擇恰當的場合與時間,因牢騷太盛而遭到遺棄或者貶謫的人在生活中並不鮮見。須知,牢騷常有,而孟嚐君不常有。

切忌一意孤行,拒絕別人的好意

現代社會的高科技手段和豐富的物質條件拉近了我們的地理距離,使得整個地球就像一個村落,卻加大了人與人心靈的距離。原本富有人情味的關係也都被蒙上了利益的色彩,大家不願意無償地幫助別人,同樣,也不相信別人會出於好心而不求回報地幫助自己。熱心腸貼上冷麵孔的事在現代社會中時有發生,久而久之,拒絕別人的好意幫忙就成了一種條件反射,殊不知,這樣既傷害了別人的感情,也孤立了自己。

我們不是無所不能的超人,也不是毫無感情的木頭人,在生活中必定會失意、會害怕、會感到茫然無措。這種時候就需要朋友分擔,需要朋友的安慰和鼓勵。不要做一個固執的人,將別人的好意幫忙拒於千裏之外,那對對方是一種傷害,長此以往,原本屬於你的各種機遇的大門也將因此關閉。懂得接受朋友的幫助,生活才不會暗淡和無助。

一位漂亮的單身母親帶著她7歲的兒子獨自生活。碰巧,她隔壁有一位年齡相仿的單身漢。這位男士經常邀請她的兒子過去玩,有時會玩到很晚,直到她過去喊才回家。遇到周末,這位男士還會教男孩打籃球,或者是送個小玩具,總之,這一大一小經常玩得很開心。男孩很喜歡這個鄰家叔叔,可是,這位單親母親不太喜歡這位男士。失敗的婚姻給她帶來了傷害,使得她對所有男性都帶有偏見,再加上她長相確實漂亮,所以她認為這位男士隻是想借她兒子的關係接近她。於是,她不再允許兒子到隔壁玩,也不讓他們再來往了,原本和睦融洽的關係一下子僵硬了。其實那位男士想法很簡單,覺得單身母親帶男孩子很辛苦,就順便幫她一把,而且男孩也需要與男性接觸,這樣才能從心理上和身體上都健康地成長。

故事中這位男士的好意竟被多心而一意孤行的女士拒絕了,這實在是個遺憾。

仔細想想,我們平常是不是也不自覺地有過類似那位母親的舉動。在飛機或火車上,是否因為一位年輕人幫助你把行李放上行李架而懷疑他圖謀不軌?在路上,你提著大包小包的行李舉步維艱,是否懷疑主動幫你提行李的大姐可能會拿了就跑?其實,對於他人給予的幫助,我們都應當有禮貌地接受並表示謝意。

在生活中,我們不僅要學會接受別人的好意和幫助,工作中更應如此。在分工更加細化的今天,合作顯得異常重要,“全才”已成為過去式,相反,有時候“專才”比“全才”更重要。就像一個足球運動員,即使他是全世界最優秀的前鋒,也不可能同時擔當前鋒、中鋒和後衛,更不可能連守門員一起兼任。因此,即使你是最優秀的,也不能拒絕朋友的幫助,那不僅會使你一事無成,還有可能變成孤家寡人。

古人對此早有論斷:“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因此,為人處世的時候,盡量不要一意孤行,屢次拒絕朋友的好意。在需要幫助的時候,你也不要吝於向他人開口。“你可以幫我嗎……”簡簡單單的一句話,不僅解決了你的困難,還可能讓你結交一位新朋友。人總是因為被需要而覺出自己的重要。

我們要打消自己對別人的疑心,心平氣和地待人,懂得欣賞和讚美他人的友善。隻有這樣,你才能展示出自己的教養、禮貌和風度,才會讓人覺得你是個容易親近的人,才會讓人覺得和你在一起很輕鬆,沒有那些煩瑣焦慮的關係要處理。有句話說,授人玫瑰,手有餘香。有時候,我們還可以換個角度想,我們收了他人送來的玫瑰,不也將芬芳留給他人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