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記住一個人的名字,與記憶力的好壞並沒有太大的關係,關鍵在於你是否用心。拿破侖雖然叱吒風雲,但也經常忘記下屬和朋友的名字,這讓大家都很不高興。後來拿破侖想了個辦法,把每一個認識的人的名字寫在紙上,全神貫注地閉門默記。如此一來,下屬再多,他也能隨口說出名字,於是他得到了眾人的敬佩和愛戴。
但是,這個方法需要花費時間,如果眼前就有一個新朋友卻忘記了他的姓名怎麼辦呢?那就得采取一些技巧來彌補了。
比如,一個隻見過幾次的朋友出現在你麵前,你怎麼也想不起他的姓名,你不妨以萬能的問候法開頭,如“你好”、“現在的日子過得怎麼樣”、“忙些什麼呢”,等等。這類問題通常不會失誤,可以促使對方談起自己的有關情況,提供信息,引發、喚醒我們的記憶,而對方又看不出你忘記了他的姓名。
如果還是想不起來,那就隻能引導對方自己說出來了。比如:“你今天氣色真好,你是不是××部門的,叫……”這時,如果對方自報家門,你可接上說:“對,我差點沒認出來!”一句恰到好處的感歎和讚揚就能彌補忘卻的遺憾。
如果希望新朋友迅速和你建立關係,其中的訣竅就是:先記住他的名字。對他來說,這是任何語言中最甜蜜、最重要的聲音。
適當的距離,經常的聯係
許多人都認為,既然是經營人脈,那和每個朋友都保持親密無間的關係總不會錯的。其實,親密是應該的,無間就需要斟酌了。相信大家都有這樣的經驗和體會:與某個朋友的關係越親密,雙方越容易發生摩擦和矛盾,反倒不如剛認識的時候相處那麼和諧。這種體會在剛剛結婚的年輕夫婦身上體現得最明顯,無論丈夫還是妻子,怎麼看對方都不如談戀愛那會兒漂亮,而且毛病越來越多。要不,怎麼會有“圍城”一說呢。
其實,再好的朋友也要保持適當的距離。每個人都需要一個私密的空間,這個空間猶如一個無形的“氣場”將自己與外界隔開,被“氣場”包圍的都是自己的領地,這個領地是不容任何人侵犯的,即使是最親近的人。當有人侵入這片領地時,人們便會覺得不舒服、不安全,甚至開始惱怒、厭惡。
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人們的領地要求並非固定不變的,它具有一定的彈性,這主要取決於具體情境和交往雙方之間的關係、性格特征、社會地位、心境以及文化背景等。
通常而言,有權力和地位的人對領地的需求相對大一些。和這樣的人交往,要注意保持一定的距離,不能太靠近,否則容易給對方以威脅感。比如在我國古代,皇帝坐在高高的龍椅上,和大臣們保持著相當遠的距離,獨占比較大的領地。相反,如果是沒什麼權勢的人,他需要的領地範圍相對就小,對這樣的人就可以放心大膽地靠近,他們大多比較平易近人,隻要不突破他的底線就行。再比如,性格開朗和喜歡交往的人更樂於接近他人,也較容忍他人的接近,他們的領地比較小;而性格內向和孤僻自守的人就不願意主動接近他人,寧可將自己孤立地封閉起來,對接近自己的人非常敏感,當領地受到侵占時,他們很容易產生不適感與焦慮感。
這種現象可以用心理學上的“刺蝟法則”來解釋。
刺蝟法則說的是這樣一個現象:在寒冷的冬季,兩隻困倦的刺蝟因為冷而需要擁抱在一起取暖睡覺,但是由於它們身上都長滿了刺,緊挨在一起就會刺痛對方,兩隻刺蝟就分開一段距離,可是分開後兩隻刺蝟又實在冷得難以忍受,因此它們又抱在一起。來回試了好幾次,它們終於找到了一個比較合適的距離,既能夠相互取暖又不會被刺痛。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人際交往過程中的“心理距離效應”。
我們在了解了交往過程中人們需要的自我空間和交往距離後,就應當有意識地選擇和他人交往時的適當距離,以便更好地進行人際交往。
雖然要保持距離,但也要經常和自己的好朋友保持聯係。不然就像小品裏說的那樣,“距離有了,美沒了”。與好朋友保持聯係可以讓對方知道他不是孤單的一個人,還有人在牽掛他。如果你們生活在同一個城市,那麼經常見麵是最好的聯係方式,不妨在下班後、節假日約三五個好友小聚一下,喝喝酒、吃吃飯、聊聊天、敘敘舊、訴訴苦,不但可以給心靈一個停泊的港灣及難得的愉悅,還能加深彼此的感情。
如果你們生活在不同的城市,或者彼此很忙,那麼打電話、發短信就是最方便的聯係方式。短信的好處是,可以表達某些當麵或電話裏不便說出的話,尤其在與好朋友發生矛盾、產生誤會之後,一個短信,就可以讓好友之間的誤會消於無形,使大家繼續保持良好的關係。
與朋友的最佳相處之道就是保持適當的距離,又能夠經常聯係。這樣可以讓大家以最合適的尺度相處,否則,過從甚近或過遠都不利於人脈關係的維護。
寬容待友,不記小仇
有朋友的人生路上,才會有關愛和扶持,才不會有寂寞和孤獨;有朋友的生活,才能少一點風雨,多一點溫暖和陽光。然而,我們都生活在現實中,誰也不是聖賢,和朋友之間難免會產生爭執、矛盾。這些都不可怕,最怕的是互相之間不懂得寬容。
其實仔細想想,很多爭執不是原則性問題的爭執,隻不過是衝動這個魔鬼引起的。一沒控製好情緒,就會吵起來。對這種問題,不必細究到底誰對誰錯,因為朋友之間通常並沒有什麼化解不開的矛盾,隻是因看問題的角度不一樣,才產生了分歧。如果雙方都是心胸比較開闊的人,不記仇、不報複,那麼即使不去刻意和解,矛盾也會隨著時間過去而淡化。
如果是原則性問題的爭執,一定要對事不對人,就事論事,不要讓抵觸情緒滋生、惡化。不要采取激烈的形式,並不是會吵架就有理,問題就能夠得到解決。不妨嚐試一下,即使意見無法達成一致,也暫且把問題擱置,讓時間來證明誰是誰非。
小黃跟小樂同在一家廣告公司做策劃,兩人都很年輕,脾氣相投,都屬於那種很有創意的年輕人。兩人在一起合作,常常能收獲意想不到的創意。他們工作時是好搭檔,工作外是好朋友。
一次,經理布置給兩人一個任務:為一家公司做宣傳方案。領命後,兩人分頭行動。他們兩人一貫的做法是首先把各自的想法列出來,然後討論出一個最佳的創意策劃。誰知在商討方案的時候,兩個人第一次發生了意見分歧,還吵了起來。
小黃這次的方案比較保守、沉穩,而小樂認為還是要激進、大膽一些,為此兩人各不相讓。爭論中小樂漸漸占了上風,嗓門也大起來。兩人火藥味越來越濃,討論完全變成了吵架,辦公室裏別的同事紛紛走過來勸解。小黃氣呼呼地甩出一句,不如斷交算了,拂袖而去。
小黃經過一夜的仔細琢磨,覺得小樂的方案其實是更出彩些。第二天上班時,小黃已經氣消了。吃午飯時,小樂過來,像平日那樣招呼他去吃飯,小黃就跟小樂一起走了。兩人誰也沒提前一天的爭吵,一場風波悄無聲息地過去了。
對待朋友要寬容,允許他和自己意見不一致。朋友的想法自有其來由,不妨站在他的角度和立場思考問題,或許問題就不再是問題了。
寬容就是不記仇,事情過了就算了。每個人都有錯誤,如果執著於過去的錯誤,就會形成思想包袱,導致不信任,限製了自己的思維,也限製了對方的發展。不妨先主動向朋友打個招呼、認個錯,就釋然了
有人認為先示好就意味著承認自己是錯誤的,在此後的交往中就會失去先機,麵子上也過不去。其實,先伸出和解的手說明了你的大度,對方此時說不定也在後悔呢,而你的這種低姿態恰恰使你掌握了先機。爭執過後,主動伸出和解的手,發個短信,打個電話,約出來一起喝個茶、吃個飯,甚至一起抽支煙,聊聊私人的事情,本著雙贏與合作的態度處理問題,誠懇坦率地溝通,也許會收到更好的效果。即使對方心裏真的不願意和解,也不好意思顯得太小氣。
寬容就是忘記昨日的是非,忘記別人先前對自己的指責和謾罵,時間是良好的止痛劑。學會寬容,生活才有陽光,才有歡樂。
和朋友互換交際圈子
每個人從小到大,不管會不會交際,多多少少都會有幾個朋友,有自己的交際圈子。要想更好地在社會中生存,就要盡可能多交幾個朋友,拓展自己的人際關係。隻有朋友多了,視野才更開闊,生活才更充實,自己的幫手才會越來越多。大家現在都喜歡給“經濟”前加個頭銜,像人們常說現代社會是“知識經濟”時代,其實還應該加上一條:人脈經濟。人脈廣一些,成功就快一些。大家最大的感受莫過於有一個良好的交際圈,特別是高質量的人脈交際圈對於成功具有重要的作用。
交際圈就像手裏的錢一樣,不想辦法增值,就會慢慢貶值。同樣,如果將交際圈束之高閣,不想辦法擴大,它就會慢慢變小。試想,圈中總是幾張老臉相對,能幫你的早就幫過了,幫不上的無論如何也難幫得上了,這樣的圈子還有什麼價值?你要不停地交友,擴大你的交際圈。
那麼如何擴大你的人際圈呢?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利用朋友的圈子。你的朋友都有自己的熟人,而他們所熟識的人又有自己的熟人。這樣,你就可以以朋友為結點,利用他們各自的圈子,織成屬於你自己的關係網。同時,朋友也借你的圈子擴大了自己的圈子。平時,不妨常和朋友互通有無,帶著各自的朋友加入聯盟。這樣交叉著,你的圈子擴張會很快,就能獲得新鮮力量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