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經營人脈:掌控周圍的人際關係(3 / 3)

小江在一家外企工作,雖然他的專業背景很深厚,能力也很強,可就是語言不過關。那些英文字母分開他都認識,組合到一起他就什麼都不懂了。主管找他談過很多次,希望他能好好學學英語,那樣對他個人的職業發展會有很大的幫助。小江自己也明白,在外企工作,不會外語怎麼能行呢?況且,長期無法溝通,不要說升職加薪了,很可能連日常的工作都無法完成了。

在一次大學同學的聚會上,大家都數年未見,紛紛互相了解近況。小江發現當年同班的小吳居然在一家職業英語培訓機構做老師,於是就把自己的苦惱和小吳說了。小吳微微一笑,說好辦。第二天,小吳根據小江的情況,給他推薦了一期課程,由於是熟人,培訓費用相對較低。除此之外,小吳由於工作原因,接觸的都是外教,一有聚會,就帶上小江,於是小江得到了很多免費練習口語的機會。不到半年,小江的英語水平突飛猛進。其他同事看到了非常羨慕和好奇,紛紛向他打探秘訣。小江就將這些同事們推薦給小吳。小吳經過了解,為小江的這些同事們專門設計了課程,單獨授課,也賺了一筆不小的學費。

物以類聚,人以“圈”分,一個人如果陷入一個圈子中總是走不出來,就會成為圈子的犧牲品。讓圈子套不住你的最好辦法,就是擁有多個圈子。像小江和小吳這樣朋友之間互相引薦各自的圈子無疑是最直接、最快擴大圈子的方法。

除此外,許多曾經與你共事的人都可以成為你交換的對象。比如和你一起參加某個行業會議的朋友;你的同事以及公司內所有接觸過的人士;甚至還有離開公司的舊同事,他們都有可能成為你用來擴大圈子的同誌。

擴大朋友圈的方式還有很多,關鍵在於你如何把握和利用。隻要認清了交友的秘訣,身邊的機會還有很多,像健身俱樂部或者美容院,還有各種體育活動中心,都是你交友的場所,甚至連公交車上和咖啡廳裏都能交到朋友。

總之,要擴大你的交友圈,就要隨時隨地結交新的朋友。這樣,你的關係樹才能根深葉茂,無論走到哪裏都擁有無數的朋友,需要時才會有人相助。

朋友之間應該遵守的規則

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規則,無論我們做什麼,都要在規則內行事,不得越雷池半步,否則必將一事無成。朋友之間也是如此。朋友相處也要遵守一定的規則,不然朋友間的關係也難以維係。遺憾的是許多人不懂相處之道,常常把朋友這種本來就很脆弱的關係攪得尷尬非常。

朋友相交所求的是心靈的相通。人活在世,離不開友情,離不開互助,離不開關心,離不開支持,在你遇到困難、受到挫折時,朋友能伸出援助之手,幫助你渡過難關、戰勝困難。既為朋友,就意味著相互承擔著排憂解難、歡樂與共的義務。唯此,友誼才能持久常存。正是因為有了這種心靈間的相互依存與默契,孤獨的人生才變得豐富而深刻。而朋友關係一旦牽涉到“利益”二字,那遲早會做不成朋友。

小軍和小陳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兩個人都有創業的想法,於是一拍即合,決定成立一家餐飲連鎖公司。剛籌建時,小軍提議簽一個協議,於是找人幫著起草了一個協議,拿給小陳看。小陳說,咱們之間還用這個嗎?小軍一想,也是,都那麼多年的朋友了,還能騙我麼?結果兩個人就沒簽。

他倆是這樣約定的,組建公司需要的投資,小軍出七成,小陳出三成,收益就按出資比例分配,三七分成。這樣簡單好算,而且公平。約定後,兩個人就分頭忙起來,很快前後有近20個商家加入了連鎖公司。眼見賺錢越來越多,小陳提出收益要按五五分成,小軍當然不同意。結果,小陳就說不合作了,並對加盟商說,公司倒閉了,不做了。這使得小軍很惱火,一直忙著和商家解釋,說他的朋友退出了,公司還在。現在這種情況,小軍也拿小陳沒辦法,因為雙方連個協議都沒有。小軍這次是接受教訓了,生意就是生意,不管和誰合作都得按商業規則辦事,要不到時麻煩的是自己。

有句話說得好,“沒有永遠的朋友,隻有永遠的利益”。這話聽起來冷漠,卻說得很有道理。朋友之間原本是很純淨的關係,應當按友誼的規則行事。一旦有了利益關係,關係就複雜了,兩個人除了是朋友,還多了一層合作者關係,處理一些問題還應當按商業規則行事。並不是說朋友之間不可以合作,而是說朋友合作,不要把對方當做朋友,要當做一個普通的合作夥伴,一切按通行的商業合作規則去辦事,做到朋友是朋友,合作是合作,千萬不要把朋友關係當成商業合作中唯一的關係。

朋友之間做上下級可以,但最好不要有雇傭關係,雇傭關係會使你們站到對立的兩個立場上。作為老板時,你希望你的朋友不遺餘力地為你工作,發揮最高效率,這時候,你對他與對其他員工沒有分別;而作為員工時,你卻隻希望你的老板朋友能在工作安排、業務培訓、工資收入、職業前途等方麵給你更好的待遇。兩個人,都是為了賺錢,都是為了更好地生活,這些都無可厚非,但不要拿朋友關係做幌子,向對方提出超出身份的要求。朋友情誼永遠無法創造出各自所追求的經濟利益。因此,雇傭關係必定與朋友關係不能相容。

朋友間盡量不要談錢,朋友間因借錢而反目的事已是不少。不借,大家都是朋友,總不好意思見朋友有難而不假援手;但借錢給你,你什麼時候能還,甚至會不會還我心裏都沒底。借到錢的,總怕看到對方,萬一對方開口要債就麻煩了,幹脆繞道走。這樣,搞得大家借與不借都難受。倒不如想借錢就直接上銀行貸款,既省事又不用扭扭捏捏地感覺低人一等;被借的要麼直接拒絕,要麼就當是送給急需的朋友了,既仗義又不用整天再擔心朋友有借無還。這樣的朋友,不知要省去多少不必要的煩惱。

商有商道,錢有錢法,朋友之間如果摻入了別的關係,就一定要遵守相應的準則,這樣才能交往得開心、長遠。

任何時候,都不要亂發脾氣

生活中,人們的脾氣隨著壓力的增大而變得日益暴躁,愛發脾氣的人越來越多。現實的痛苦使人們產生不滿,當這種不滿積蓄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必須發泄出來,不然,長期的心理壓抑容易導致心理疾病。就像一個吹滿氣的氣球,如果你不停地再往裏吹氣,就必須刺個缺口給它放放氣,不然一定會爆炸的,人也是如此。可以說,發脾氣是人們排遣不良情緒的一個很好的途徑,偶爾發發脾氣還有利於身體健康。

可現實中,從沒聽說哪個愛發脾氣的人會有好人緣,那麼發脾氣到底好不好?凡事無絕對,關鍵看能否通過發脾氣達到目的、解決難題。如果在家發發脾氣,或許家人不與你計較。如果在辦公室裏,你怒氣衝衝地找上司或同事表示你對他的安排或做法不滿,很可能就把對方也惹火了。過於情緒化將無法清晰地說明理由,還使得對方誤以為你是對他本人而不是對他的安排不滿,如此你也許就不得不另尋出路了。

倘若發脾氣的時機和對象得當,有時也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對那些管理層人員來說,適度地發脾氣有助於樹立職場威信,如果新來的下屬不聽話,“發脾氣”也許是最快捷、直接的解決途徑。

某公司有位經理,平時性格溫順,對誰都很客氣。上任之初,大家都懷疑他的性格能否震得住手下的人。可大家後來發現他工作時脾氣變得很大,發起脾氣來暴跳如雷,他的下屬做事不得不小心翼翼。有一次他發現一個部下的錯誤險些給公司帶來巨大損失,開會的時候,他便大發脾氣,把在場的人嚇得一言不發。不過脾氣大歸大,他的工作能力是有目共睹的,做事讓下屬們心服口服,尤其是上任沒幾年就讓一個瀕臨倒閉的公司扭虧為盈。

後來,由於表現突出,這個經理升任總經理,提拔了跟隨他多年的副職任經理。新經理的脾氣比老經理還要大,對誰都大呼小叫,語氣強硬,有時竟然莫名其妙地對身邊的職員發火。由於他這種性格很難讓人接受,很多有能力的老員工覺得無法忍受,紛紛辭職離開了公司,搞得大家人心渙散,工作都打不起精神,效益直線下降。

總公司得知這種情況後,就將他撤職了。有一天,他去找老經理討教經驗,說:“您說我錯在了哪裏?”老經理意味深長地說:“你錯就錯在把精力都用在了發脾氣上,不知發脾氣是有分寸的,該發的時候發,不該發的時候不發,得恰到好處地發。當領導的發脾氣也是一門學問,你不管青紅皂白地亂發脾氣,誰會受得了你呀,時間久了就是老婆孩子也會棄你而去的。”新經理聽後滿臉慚愧。

同樣是經理,同樣發脾氣,新經理的水平就明顯不如老經理高。老經理了解下屬的性格,發脾氣也是敲山震虎;而新經理隻是一味發火,沒什麼技巧可言,越是發脾氣,越容易引發大家的敵對情緒,最後連地位都無法保住了。可見領導發脾氣是要把握火候的。

領導尚且不能亂發脾氣,如果你是剛進公司的新人,就更要控製自己的情緒,即使對保潔員發火,也不應該。感到不公平、不滿、委屈時,應當盡量先讓自己心平氣和下來再說,遇事多思考,多想想事情的後果,認真對待,慎重處理。也許你已積聚了許多不滿的情緒,但反複提醒自己:“千萬別發怒,要冷靜。”這樣,就可以遏製情緒衝動,避免不良後果。

富蘭克林說:“事情常常從憤怒開始,以羞辱結束。”保持心靜如水,是一種極高的修養。這種修養會使一個人時刻避免“壞脾氣”,從而踏平坎坷,轉敗為勝,走向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