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一告狀,秦昭王就要置孟嚐君於死地,這不得不令人感到無比憤怒:人是你請來的, 宰相也是你封的,現在要殺他的還是你?你還要臉不要臉?? 憤怒改變不了政治鬥爭的黑暗與慘烈。新任宰相孟嚐君被投入大獄,看來是跑不掉了。 好朋友涇陽君不忍心看到聞名天下的孟嚐君就這樣掛掉,特地趕來探監,給孟嚐君指了一條 生路:賄賂秦王的寵姬,走“枕頭路線”。? 寵姬要價不算高,一件狐白裘而已。問題在於,孟嚐君已經把這玩意兒當禮物送給秦王 了。危急關頭,三教九流的門客發揮了重要作用,其中一名“慣偷”潛入秦王宮,神不知鬼 不覺就把狐白裘給弄回來了。? 寵姬的“枕頭風”一吹,孟嚐君就從大獄被放了出來。此地不可久留,收拾行李立馬開 溜。跑出去沒多遠,秦王後悔了,就派人窮追不舍。? 孟嚐君趁著夜色一路飛奔,來到函穀關的時候還是夜半三更。按照關口的規定,每天要 等到雞叫才能開關放行。孟嚐君哪裏耗得起?追兵很快就會趕到,恐怕沒等到雞叫,孟嚐君 就先被追兵殺得亂叫了。? 卑賤的門客再次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其中一個門客學的雞叫以假亂真,引得函穀關 四周的雞鳴叫不絕。守關的士兵也是死心眼,隻認雞叫不認時間,孟嚐君得以順利出關。? 回到齊國後,心有餘悸的孟嚐君開始依托“齊集團”謀劃“合縱”大計。“合縱”作為 軍事同盟,首先要回答兩個問題:跟誰聯合?針對誰?? “合縱”針對的當然是西麵的秦國,但跟誰聯合,這個問題有點複雜。我們先簡單羅列 一下此時(公元前 298 年)各國的態勢:? 秦國:製服楚國,威懾三晉,綜合實力急劇膨脹,成為戰國第一等的軍事強國。? 齊國:多年與楚國、秦國征伐,武力強大,經濟發展平穩,是僅次於秦國的軍事強國。? 趙國:秦國盟友,經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軍事實力大增,但戰略意圖主要集中在吃 掉中山國。? 燕國:鄒衍、樂毅正在進行大規模變革,醫治戰爭創傷,外交上采取韜光養晦的策略。? 魏國:地處中原腹地,是秦、齊爭霸的直接受害者,又以秦國的威脅最大。? 韓國:比魏國更慘一點。? 楚國:被秦國打得生活不能自理,正在養傷。? 在這種形勢下,齊國能夠爭取到的盟友,似乎隻有“老朋友”魏國和韓國了。根據《戰 國策》的記載,孟嚐君此前出訪了包括楚國在內的五個國家,應該就是為這次“合縱”抗秦 進行外交活動的。? 孟嚐君具體聯絡了哪五個國家呢?《戰國策》隻提到楚國,《竹書紀年》記載了孟嚐君 在公元前 300 年與魏王相會,其他就沒有再提及了。? 那麼,有哪些國家參與了孟嚐君組織的這次攻秦戰役呢?《史記·秦本紀》裏最多,有 齊、趙、魏、韓、宋、中山六個國家,但根據《魏世家》、《韓世家》、《田敬仲完世家》,以 及《戰國策》的記載,都隻有齊、魏、韓三國。? 由於中山國、宋國是可有可無的二等小國,實際上主要的爭議點在趙國身上。從各國態 勢的分析來看,趙國不大可能參與其中,理由有三點:? ——趙國是秦國的盟友,此時需要秦國的庇護,便於攻伐中山。? ——孟嚐君走後,秦國的丞相是趙國派去的樓緩。? ——後來秦國請和,並沒有涉及趙國。? 如此看來,中山國應付趙國的軍事威脅尚顯困難,不大可能跟著起哄。宋國此時的宰相 是趙國派去的仇赫,應該也是惟趙國的馬首是瞻,沒有參與到攻秦的行列中。? 公元前 298 年,孟嚐君率領齊、魏、韓聯軍,浩浩蕩蕩向函穀關進發。這一次“三國攻 秦”,較之 20 年前的“五國攻秦”有很大不同。作為盟主的齊國士氣高漲,魏國、韓國也希 82? ?
望通過這次戰鬥扭轉多年來被動挨打的局麵。“合縱”成了真正的“合縱”,而不是被秦惠王 譏笑的“連雞”了。? 三國軍隊氣勢洶洶地殺來,空前孤立的秦國倉促防禦,雙方膠著在一起,僵持了將近三 年。公元前 296 年,三國聯軍終於攻到了函穀關,這讓秦國感到有些棘手。? 秦昭王想割地求和、息事寧人,便找來樓緩商議。身為趙國人的樓緩知道秦國官場水深, 不想給自己找麻煩,敷衍道:“割讓土地這麼大的事,我可決定不了,還是讓宗室貴族來商 議。”於是找來了公子池。? 人最悲催的,不是因為選擇錯了而後悔,而是怎麼選擇都會後悔。——公子池就是這樣 看待這件事情的:打亦悔,和亦悔。? ——割讓河東講和,三國兵退,會後悔白送了三個城池。? ——繼續打,三國進入函穀關,鹹陽岌岌可危,又會後悔當初怎麼不講和。? 秦昭王明白了,“兩害相權取其輕”——將河外、武遂歸還韓國,河外及封陵歸還魏國, 與三國講和!? 孟嚐君領導下的“合縱”實現了“開門紅”,“齊集團”三國歡欣鼓舞、彈冠相慶。大家 忙著揚眉吐氣,但誰也沒有留意到,秦昭王在兩年之後,簽發的一份人事任免命令:? “任命白起同誌為左庶長,總領秦國軍務”。? 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隨著戰國著名軍事家、“一孫二起”的最後一位——白起初現 江湖,秦國秋後算賬的日子,很快就到了!? 白起得到任命的當年,與向壽分別向魏國、韓國發起報複性打擊。白起一舉攻下新城, 被提拔為左更。對秦國而言,這不過是一次小規模的試探性進攻。魏、韓兩國也在積極準備, 應對來自秦國的軍事威脅。? 公元前 293 年,白起率領 10 萬秦軍東出函穀關,準備橫掃中原。公孫喜率 24 萬韓、魏 聯軍在伊闕(今河南省洛陽龍門附近)組織防禦。? 伊闕,吳起當年給魏武侯舉“在德不在險”的例子時,提到過這個地名。伊闕是伊水兩 岸高山形成的“山門”,公孫喜選擇在此防禦,應該說是穩操勝券的。相比於秦國軍隊,韓、 魏聯軍至少占據三大優勢:? ——人多,24 萬對陣 10 萬,這在冷兵器時代是壓倒性的優勢。? ——以逸待勞。? ——地勢險要,易守難攻。? 如此看來,白起率領的秦國軍隊應當很快就會铩羽而歸。但是,曆史往往就是如此出人 意料。韓、魏聯軍的三大優勢,始終敵不過一個劣勢——“連雞”。? “諸侯之不可一,猶連雞之不能俱止於棲亦明矣”,這是秦惠文對“合縱”下的著名論 斷,韓、魏在危急時刻的聯合,同樣也難逃“連雞”的魔咒。? 公孫喜率領的是兩國聯軍,但魏、韓兩國都是在大國夾縫中苦苦求生、“淒淒慘慘切切” 的小馬仔,誰都希望保存自己的實力,讓對方去抵抗秦軍的衝擊。? 麵對這種情況,秦軍采取的戰術再簡單不過——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白起派出小部分 秦軍對韓軍陣地實施佯攻牽製,自己組織秦軍主力猛攻魏軍陣地,魏軍主將犀武陣亡,全軍 覆沒。? 魏軍一垮,韓軍陣地的側翼就暴露了。麵對秦軍的夾擊,公孫喜率韓軍落荒而逃。白起 乘勝追擊,幹掉了公孫喜,全殲韓軍。? 伊闕大捷,白起斬殺韓、魏聯軍 24 萬,拔城池五座,可以說是一戰成名!白起也被秦 昭王提拔為國尉,次年再提拔為大良造,繼續進攻中原,奪取魏國六十一座城池。? 公元前 290 年,被打得隻剩下半口氣的魏、韓不得不以高昂的代價向秦國屈服,魏國割 讓了河東四百裏土地,韓國則割讓了武遂地區六百裏的土地。? 83? ?
從此,魏、韓實際上已經喪失了獨立抗秦的力量,中原已經完全暴露在秦國的鐵蹄之下 了!? 這個時候,可能有人會產生疑問了:“齊集團”的兩個小馬仔被秦國打得一塌糊塗,作 為老大的齊國為什麼不出手相救,反而一直沒有吭聲呢?? 齊國不是不想救,而是國內的形勢發生了變化,無暇顧及中原的混戰。正當秦軍還在進 行小規模試探進攻的時候,齊國就出了兩件事。? 第一件事是一個叫田甲的人,在孟嚐君的幕後指使下發動叛亂,準備劫持齊閔王。由於 事情敗露,齊閔王將懷疑的目光投向了孟嚐君,孟嚐君隻得出亡,後來被魏昭王拜為宰相, 準備聯合趙國反攻齊國。? 第二件事是返回燕國的蘇秦以“間諜”的身份再次來到齊國。? “間諜”蘇秦到底想幹什麼呢?這還得從燕國說起。? 燕國雖然與齊國和解了多年,但燕昭王始終銘記著為燕國、為父親燕王噲、為兄弟太子 平報仇雪恨!早在繼位之初,他招攬人才就是為了“雪先王之恥”。這些年來,燕昭王用鄒 衍推行變革、用樂毅整軍備戰,用蘇秦搞韜光養晦,經濟、軍事、外交三駕馬車齊頭並進, 都瞄準了同一個目標:強國複仇!? 蘇秦陪著燕太子在齊國待了多年,也逐漸摸準了齊閔王的脈搏。齊國表麵上是“合縱” 的老大,但真正想搞“合縱抗秦”的,並不是齊閔王,而是在秦國有一次“冒險之旅”的孟 嚐君。齊閔王想的是南征宋、北戰燕,擴張齊國地盤,這也是孟嚐君一心想拿掉齊閔王的重 要原因。? 孟嚐君被迫流亡之後,齊國的外交政策必然會從“合縱抗秦”轉向“南征北戰”。? 由於已經狠揍過一次,齊國對燕國的地形比較熟悉,經驗也比較豐富,所以齊閔王極有 可能采取“先北後南”的策略。早在公元前 296 年,齊國與燕國就有一次規模不算太大的摩 擦,齊軍“覆三軍,殺二將”,燕軍失利。?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燕國不采取對策,齊國大規模的打擊必將接踵而至,實力還難以匹 敵的燕國又將麵臨亡國的危險。? 為了挽救危局,蘇秦向燕昭王建議,由自己做“間諜”,讓齊閔王調轉槍口,南向攻宋。 齊國一打宋國,即便不考慮與宋國的友好關係,秦國也絕不會坐視齊國在東麵肆意妄為。秦、 齊開戰,齊國必然疲於應付,燕國就能趁機抄齊國的後路。? 燕昭王采納了蘇秦的建議,派遣他到齊國做“間諜”,遊說齊閔王攻擊宋國。公元前 293 年,齊閔王在蘇秦的蠱惑下出兵伐宋,燕國也派張雁帶兵協助。但是,由於齊國投鼠忌器, 擔心引起秦國更大的反應,這一次伐宋並沒有取得明顯的戰果,燕將張雁反而被宋軍所殺。? 這次失利讓蘇秦意識到,忽悠齊閔王一門心思地打宋國還為時過早,應當先幫助齊國回 到“合縱抗秦”的道路上,形成多國攻秦的態勢,解除伐宋的後顧之憂。? 蘇秦在積極策劃,秦國那邊也沒有閑著。公元前 288 年,秦國為了拉攏齊國,共同對付 逐漸強大起來的趙國,玩了一出“稱帝”的把戲。秦昭王自己稱“西帝”,也給齊閔王甩來 一頂“東帝”的帽子。? 突如其來的變故讓蘇秦很擔憂,如果齊閔王跟著秦國“稱帝”,就意味著秦、齊“連橫”, 削弱齊國的策略就難以實施。因此,蘇秦極力反對齊閔王跟著秦昭王瞎起哄。? 蘇秦針對“東帝”這頂從西邊甩過來的高帽,為齊閔王分析了戴與不戴的問題:? ——如果戴上,齊國明顯弱於秦國,天下諸侯不僅不會尊齊,還會將齊國當做“狗仗人 勢”來鄙視。? ——如果不戴,天下諸侯佩服齊閔王的守道義,精神上批判秦王的“逆天”,齊國占據 輿論高地。? 齊閔王采納了蘇秦的建議,將秦王送來的帽子扔到一邊。? 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