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征戰何曾休 2 江山代有梟雄出(上)(1 / 3)

第三章 征戰何曾休 2 江山代有梟雄出(上)

縱橫捭闔最搖擺,痛扁齊國最開懷。? 齊國在“五國聯軍”的鐵蹄下幾近滅亡,算得上是一次空前絕後的“盛宴”。能讓各方 諸侯皆大歡喜的,在整個戰國時期恐怕也就隻有這麼一回。? 齊國被打成“植物人”,魏國、趙國、楚國撈到不少地盤,當然很開懷;燕國報仇雪恨, 一雪前恥,又撈到更多的地盤,自然更開懷;唯獨韓國無仇可報、無地可撈,但打了兩下太 平拳,宣泄宣泄心中的抑鬱,看著大家這麼開懷,自己也被氣氛所感染,跟著開懷。? 所有人的開懷加起來,都抵不過秦國的開懷,因為齊國被打成“植物人”,秦國不再有 勢均力敵的對手。天下的諸侯都是秦國的菜肴,想什麼時候吃就什麼時候吃。? ——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其他諸侯擦眼淚都來不及,還開懷個屁啊!? 不過,有壓迫就有反抗。齊國倒下了,還有不服氣的後來人。齊滅宋被史學家看作一個 重要的轉折點,標誌著秦、齊爭霸結束。接下來的三十來年,則被認為是秦、趙爭霸時期。? 我們不禁感到有些疑惑:積貧積弱的趙國,為什麼突然成了第二強國呢?秦、齊忙著對 坐 PK 的時候,天下諸侯的目光都集中在中原,誰也沒有留意北方的趙國在搞什麼鬼,他是 怎麼“悶聲不響發大財”、“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 要破解趙國強大的秘密,就必須先搞清楚,是誰讓趙國走上強國之路的?隨著齊國的坍 塌,各諸侯國特別是秦國的視線開始轉向了日益坐大的趙國。我們要找的那個人,此時已經 92? ?

掛掉十多年了,他就是被梁啟超譽為“黃帝以後的第一偉人”、中國曆史上大名鼎鼎的一代 梟雄——趙武靈王。? 趙武靈王名趙雍,是趙肅侯的兒子。公元前 326 年,趙肅侯去世,年僅十五歲的趙雍繼 位。? 春去秋來盼爹死、有朝一日坐江山。對很多守成的君主而言,這是一件愜意而向往的事 情。爹終於死了,但趙雍怎麼也笑不出來,並不僅僅是因父親去世而感到悲痛,更重要的是 他將要麵臨一個巨大的考驗。? 趙肅侯一死,魏惠王聯合秦、齊、楚、燕幾大國前來“奔喪”。? 在不了解內情的人看來,這麼多重量級的諸侯前來“奔喪”,充分彰顯了趙國的地位和 威望,說明趙肅侯在列位諸侯中人緣極好。既然如此,趙雍為何還要憂心忡忡呢?莫非是擔 心自己年少,對遠道而來的吊唁者禮數不周?? 非也!《史記》裏寫得很清楚,這五家重量級的諸侯,派使者不遠千裏趕往邯鄲“奔喪”, 不約而同地帶著“銳師各萬人”!——這到底是來吊唁的,還是來砸場子的?? 挑頭的魏國已經不是第一次幹這種事了。公元前 386 年,趙國公子趙朝趁遷都之機發動 叛亂,魏武侯就想渾水摸魚,隻是最後沒有得逞。整整過去了 60 年,魏惠王又想故伎重演, 想借趙國新老交替之機撈上一把。與上次有所不同,魏惠王還把當時的幾大強國一起忽悠來 了,這讓趙國一夜之間陰雲密布、氣氛高度緊張。? 所有人都捏了一把汗:一個 15 歲的少年,能應付這樣複雜而危險的局麵嗎?? 要做梟雄,很大程度上要靠天賦,至少趙雍就是極有天賦的。? 爹死了,全家亂作一團,遠處又有一群砸場子的人提刀扛棒、殺氣騰騰地趕來。這樣的 場麵,要換作一般人,就算沒有慌不擇路、抱頭鼠竄,至少也會手足無措、呆若木雞。但是, 趙雍一點也沒有驚慌之色,而是振作精神,在托孤大臣肥義的鼎力協助下,以迅雷不及掩耳 之勢,從國內、國外兩方麵進行精細而充足的準備。? 國內方麵,趙雍宣布全國進入緊急戰備狀態。? 國家正在舉行最高級別的葬禮,新主尚未正式登基,砸場子的人很快就到了。麵對如此 複雜的局麵,必須迅速讓舉國上下團結起來、緊張起來,以防不測。? 趙雍還發布命令,要求所有武裝部隊結束休假、進入戰備狀態,服從中央的統一調度。 特別是都城邯鄲、上黨、代郡幾個要害地區,更是進入了一級戰備,時刻保持高度警惕,車 不熄火、枕戈待旦,隨時準備給侵略者迎頭痛擊!? 國外方麵,趙雍立即展開外交攻勢,為趙國尋求軍事盟友。? 通過對國際形勢的判斷,趙雍天才地聯絡了未參與魏國“砸場子集團”的韓國和宋國, 兩國與趙國關係友好,很快就與趙國結成攻守同盟。? 為什麼說趙雍的選擇是天才的舉動呢?對照戰國的地圖可以發現,齊、秦、楚、燕、魏 對應占據了東、西、南、北、中四個方向,形成一個“十字形”。趙、韓、宋夾在“十字” 中間,分別處於魏國周邊的三個角,在“十字形”中構成了一個“品字形”排列。? 這種複雜的排列意味著:齊、秦、楚、燕的任何一個國家都有可能麵臨“品字陣”的兩 麵夾擊,挑頭的魏國則直接麵對三麵夾擊。五國各自帶了幾萬精銳去趙國,國內必然在局部 地區防守空虛,“品字陣”可以選擇其中任何一個點發起襲擊,哪裏薄弱就往哪裏打!? 另外,趙雍還聯絡了三個國家。一個是楚國東麵“垂而不死”的越國,懇請越王無疆趁 楚軍出國,在楚國的“後院”放把火。另外兩個是北麵的樓煩和中山國,這一方麵是為了穩 住宿敵中山國,同時也是給燕國準備的。在“砸場子集團”中,唯獨燕國最弱,一旦樓煩和 中山有所動作,燕國就不敢輕舉妄動。燕國一掉鏈子,“砸場子集團”就完全可能變成“連 雞”。? 做好這些準備後,趙雍向各方諸侯發出外交照會,規定隻允許使者到邯鄲吊唁,不得有 93? ?

武裝部隊進入趙國境內。願意遵守規定的,趙國以禮厚待;不願遵守的,趁早滾蛋;膽敢以 身試法的,盡管來試,後果自負,醫療費自理!勿謂言之不預也!? 麵對戒備森嚴的趙國,麵對隨時準備撕破臉皮、鬥個魚死網破的“小朋友”趙雍,五家 前來砸場子的諸侯你望著我、我望著你,最後一起望著老魏的使臣,始終沒有誰敢第一個伸 手,去逮這隻縮成一團的刺蝟。萬一被刺得跳腳,有人背後捅一刀怎麼辦?? 魏惠王叫囂的“砸場子運動”就這樣不了了之,15 歲的趙雍,以力挽狂瀾的氣魄,破 解了趙國麵臨的危機。在繼位後的第一個考驗中,趙雍交出了一份近乎完美的答卷!? 次年,魏國為了與秦國對抗,主動與趙國交好。魏襄王攜太子嗣親自來到邯鄲,參加趙 雍的登基大典。趙雍不計前嫌,接過了魏國遞來的橄欖枝,先後與“本是同根生”的魏國、 韓國正式結盟。? 繼位之初的趙武靈王,由於青春年少,“未能聽政”,因此特意在身邊安排了三位學問很 深的老師,負責平日的教導,還有三位“司過”,負責給自己找茬。趙武靈王對這些大臣信 賴有加,他們退休之後,趙武靈王每個月都要進行慰問。不僅如此,趙武靈王還重用先父的 權臣,特別是托孤大臣肥義。即便是後來歸政,趙武靈王有什麼重大決策,都要先詢問肥義 的意見。? 相比於秦惠王、秦武王、燕惠王,趙武靈王能做到這些,確實非常不易,這似乎也預示 著,他將超越戰國所有的君主,留名於青史。? 趙武靈王繼位後的十幾年,正是公孫衍“合縱”與張儀“連橫”鬥法的混亂時期。作為 “三晉同盟”的成員,趙國不可避免地要卷進來。? 作為弱國,在大國的縱橫捭闔中,大多數情況下都是挨揍。對此,趙武靈王深有體會, 但因實力不濟,隻能隨波逐流。? 公元前 323 年的“五國相王”,趙國也“被迫”參與了。韓王、中山王、燕王樂得忘乎 所以,隻有趙武靈王憂心忡忡,他解釋說:“無其實,敢處其名乎?”為了避免引起國際爭 端,趙武靈王對外還是“勉為其難”地稱“王”,但在國內私下取消了王號,要求國人稱自 己為“君”。終趙武靈王一世,他都沒有主動稱王。? 當然,這並非意味著趙武靈王講“道義”,始終嚴格遵守司馬光後來總結的所謂“禮、 名、分”,不敢輕越周朝禮製的雷池一步,而是他非常清楚:人在江湖漂,隨時要挨刀。要 想少挨刀,做人常低調。? 趙武靈王放棄稱王,除了有自知之明外,還有一個不足為外人道的原因。從內心來說, 趙武靈王確實不想帶著孱弱的趙國去中原瞎攪和,因為趙國還有兩個心腹大患沒有解決。? 人生的最高境界,不是想做什麼就能做什麼,而是不想做什麼就能不做什麼。但是人在 江湖,身不由己,趙武靈王無從改變。因此,在所有參與“合縱連橫”的國家中,趙國算得 上是最“心不在焉”的一個。? 公元前 307 年,秦武王的意外死亡,終於讓趙武靈王找到了“全身而退”的機會。? 秦武王一死,秦國內部圍繞著君嗣問題開始出現混亂的跡象,嗅覺敏銳的趙武靈王立即 派人將秦國的公子稷從燕國接來,送回秦國繼位,穩住大局。雪中送炭往往比錦上添花更令 人沒齒難忘,秦、趙正式結盟。趙國找到了一個穩固的靠山,趙武靈王終於可以騰出手來做 自己想做的事了。? 一直讓趙武靈王如鯁在喉的兩個心腹大患到底是什麼呢?? 讓趙武靈王感到擔憂的,首先是北方的少數民族,中原統稱為北狄,比較大的是樓煩、 林胡兩支。? 北狄基本上以遊牧為生,飄忽不定,時不時地就要南下騷擾一番,搶掠糧食、金銀,還 有美女。這些人騎著馬,即打即撤,又跑得賊快,想追也追不上,讓趙國邊境的軍民很頭大。? 更讓人頭大的問題是,趙國北方邊境很長,天知道他下一次從哪裏進來,這讓趙國一直 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