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於應付。特別是地處趙國北部邊境的代郡,直接麵對北狄的威脅,長期保持高度戒備狀態, 極大地消耗著趙國的國力。? 北狄還在其次,趙武靈王最放心不下的是中山國。? 對於中山國我們並不陌生,因為在前麵已經提了很多次,這是戰國時期一個非常有個性 的國家。? 首先,中山國彪悍而頑強。? 在三家分晉後,中山國淪落為趙氏的附庸,但卻是個“有空便鑽”的主。趁著趙氏內部 不穩,中山於公元前 414 年宣布“獨立”,定都顧(今河北省定州),資格比公元前403 年才 得到周天子承認的韓、趙、魏還要老。? 公元前 410 年,魏文侯為了製約趙氏,派樂羊攻打新“獨立”的中山國。樂羊是有名的 戰將,但對付這麼一個小國,整整打了三年才勉強打下來,足見中山國有多麼彪悍和頑強。 魏國所謂的勝利,也不過是把中山國君趕到太行山區而已,人家又躲在山裏麵建立“流亡政 府”了。? 公元前 378 年,趁著三晉混戰之機,中山國君得到齊國的支持,下山複國,遷都靈壽 (今 河北省平山附近)。中山國出其不意地複國,魏國傻眼了:這群山野刁民從哪兒冒出來的?? 比魏國更鬱悶的是趙國,因為中山國君選擇複國的地理位置相當要命。整個中山國除了 東北角與燕國接壤以外,基本上成了趙國的“國中之國”。中山國雖然地盤不大,但地理位 置上對趙國具有極大的牽製作用。? 中山國南麵是趙國的都城邯鄲,北麵是趙國的軍事重鎮代郡,西麵是兵家必爭之地的上 黨郡,這樣的地理位置,無異於在趙國的胸口上插了一把尖刀!? 其次,中山國有為而富庶。? 率領臣民從太行山上衝下來複國的,是中山桓公,這是一個很有作為的君主。? 在經濟上,中山國地處華北平原腹地,土地肥沃、河流眾多,發展農牧業生產的資源非 常豐富,跟現在被開發得幾乎“山窮水盡”的華北平原有天壤之別。中山桓公“身勤社稷, 行四方,憂勞邦家”,帶領從不屈服的中山臣民,興修水利、發展農桑,使中山國的農業經 濟得以快速發展。? 另外,中山桓公利用水路交通優勢,采取“農商並舉”的發展模式,使商業貿易在中山 國逐漸興盛起來。根據《史記·貨殖列傳》的記載,當時的中山國以“多美物”著稱,中山 人“仰機利而食”,這顯然比李悝的“重農主義”和衛鞅的“重農抑商”都要進步得多。? 在政治上,中山桓公很早就認識到了“賦斂平則庶民附”的道理,采取了多項保護農民 積極性、促進休養生息的政策,政治的開明程度不亞於李悝變法後的魏國。? 在文化上,中山桓公利用與中原的商貿聯係,十分注重吸收中原的先進文化和科學技術。 從後來出土的文物分析,當時中山國的冶鐵業、製陶業、絲織業都具有超乎尋常的技術和工 藝水平。? 從複國算起,中山國白手起家,用短短幾十年的時間就發展成了僅次於七大國的“千乘 之國”,速度之快、程度之高,戰國時期獨此一家!? 最後,中山國自大而好戰。? 中山桓公於公元前 340 年前後去世,兒子繼位,是為中山成王。麵對桓公奠定的基業, 成王盲目自大、驕傲自滿,開始忘乎所以,也跟在大國屁股後麵搖旗呐喊。“五國相王”原 本沒有中山國什麼事,但成王頭腦發熱,也要跟著瞎起哄,險些挨齊國一頓痛扁。? 成王沒有吸取這次教訓,而是繼續為所欲為。公元前 315 年,燕國發生“子之之亂”, 不知天高地厚的中山國也想趁機發燕國的“國難財”。中山成王在趙武靈王的慫恿下大舉出 兵,“辟啟封疆,方數百裏,列城數十,克敵大邦”,更加得意忘形。但還沒有高興多久,齊 國經不住諸侯的施壓,被迫從燕國撤軍,中山國趁亂占領的土地也隻能物歸原主。? 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