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征戰何曾休 2 江山代有梟雄出(上)(3 / 3)

中山成王對外自不量力地到處舞槍弄棒,對內則不合時宜地信奉儒墨學說。我們一開始 就講過,無論是孔子宣揚的“仁義”,還是墨子倡導的“兼愛非攻”,本質上都是維護奴隸製 度下統治階級的利益。進入戰國時期,奴隸製度開始瓦解,封建製度逐漸形成,這些學說根 本無法應對列強爭雄的局麵。從李悝開始,變法就成為戰國的“時尚”,提倡建立“遊戲規 則”的法家成為時代的寵兒。各方諸侯爭先恐後地變法,唯獨中山國抱著儒墨的老黃曆不放, 莫非是想穿越?? 在儒墨思想的指導下,中山成王奉行“貴儒學賤壯士”政策,這個政策在“武力是第一 發言權”的戰國,無異於自殺。曾經欣欣向榮、彪悍強勁的中山國,沒有趕上變法的快車, 逐漸“戰士怠於行陣”、“農夫惰於田”、“兵弱於敵,國貧於內”。這樣發展下去的結果,有 且隻有一個——亡國!? 中山國的沒落,給一直想解除後顧之憂的趙武靈王提供了絕佳的機會。? 趙武靈王繼位以後,多次親自北上視察邊防重地,察看地形敵情,為武力解決北狄和中 山做準備。通過這些縝密的偵查,趙武靈王發現了一個要老命的問題:這仗沒法打!? 在北狄打仗,跟在中原打仗有很大的區別。? 中原打仗,說白了就是群毆。兩方要 PK,先找一片開闊地,兩軍對壘、擺開陣勢、主 將對罵、擂鼓齊鳴、士卒衝殺。這種打仗的模式,誰的人多,誰就占據優勢。要是上了十萬, 這仗就有得打了,殺十萬頭豬都得殺上好幾天,更別說是十萬人了!當然,群毆模式也不排 除巧施戰術、依據地形優勢實現以少勝多的情況。? 但是,無論是搞人海戰術,還是依據地形耍心眼,這些適用於步車戰的方法,在北狄麵 前都要大打折扣。? 北狄是清一色的騎兵,人家騎馬射箭,你拿著矛戈衝鋒,還隔老遠呢,就被人家一箭給 射死了,還毆什麼毆?? 仗著人多搞包圍圈也不行。人家馬屁股一拍,千軍萬馬衝過來,靠馬踢也能在包圍圈上 踢出一個缺口,一下就衝出去了。兩條腿哪裏追得上四條腿,你就隻能幹瞪眼。? 依靠地形耍心眼更扯。這裏要麼河灘草原、要麼沙漠戈壁,基本上是一望無際,人家騎 在馬上,比你看得遠、比你跑得快,你什麼心眼也使不上。? 總之,步兵在草原上跟騎兵打仗,簡直就是找死!? 趙武靈王意識到:要打贏北狄和中山,就必須建立一支強大的騎兵!? 所謂騎兵,並不是整匹馬來給步兵騎著就行了。那不是騎兵,充其量是騎著馬的步兵。 如果不會使,戰鬥力還不如步兵。? 騎兵要有騎兵的戰術。相比於兩條腿,四條腿的機動性很強,戰術必然要發生變化,這 一點容易理解。? 騎兵要有騎兵的裝備。步兵的裝備主要是矛戈,適用於貼身肉搏的近戰,隻有攻守城池 的時候用得上弓弩。騎兵則需要配置遠程和近程兩種裝備,遠程用弓箭對射,近程則用長刀 互砍。? 騎兵要有騎兵的服裝。人騎在馬上,既要控製住馬匹,又要使用裝備殺敵,身體各個部 位的協同要求明顯高於步兵。因此服裝上要有很大的變化,減少對馬上運動的束縛。? 公元前 318 年“五國攻秦”慘敗後,趙武靈王開始在北部的代郡試點,參考北狄騎兵的 戰術、裝備和服裝,組建趙國的新型騎兵。? 在試點過程中,趙武靈王發現了北狄騎兵的一個致命弱點:紀律性差。這跟遊牧民族的 生活習慣有關,說得直白一點,就是大家野慣了。? 遊牧是以家庭為單位,走到哪兒黑,就在哪兒歇,沒有群居生活,全靠自生自滅。組成 軍隊之後,這些人難改“遊牧習氣”,普遍缺乏團隊意識,軍紀散亂、各自為戰,個人英雄 主義突出,戰鬥力受到很大的影響。? 96? ?

發現這個問題後,趙武靈王特別針對紀律性進行整訓。在趙武靈王的努力下,一支機動 性高、紀律性強的騎兵隊伍初見雛形,極大地增強了代郡的軍事實力。公元前 309 年,趙武 靈王築造被稱為“野台”的永備工事,配合逐漸成軍的騎兵部隊,有效地鞏固了北部邊防。? 兩年後,趙武靈王第一次率領新建的騎兵部隊從邯鄲北上,一舉奪取房子,隨後由南向 北縱穿中山國,抵達代郡。趙武靈王率領騎兵繼續向西,穿過樓煩、林胡的勢力範圍,在多 次小規模遭遇戰中無一敗績,勝利抵達黃河,充分顯示了騎兵強大的機動性和戰鬥力。? 隨後,趙武靈王準備將北方的試點經驗向全國推廣,一項影響深遠的重大決策呼之欲出, 這就是曆史上赫赫有名的“胡服騎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