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征戰何曾休 3 江山代有梟雄出(下)
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是一種魄力與勇氣,但在當時卻遭遇了來自各方麵的重重 阻力。? 第一次攻擊中山國得手後,趙武靈王跟大臣樓緩提及推行“胡服騎射”的想法。有北狄 血統的樓緩非常讚成這一決策,但不是所有人都跟樓緩一樣,絕大部分的臣屬表示強烈反對。? 這也很正常,中原的傳統文化根深蒂固,一向都是以“文明巔峰”自居。這種目中無人 的文化,從對少數民族的稱謂中就可略見一斑。北狄、西戎、南蠻、東夷,都是中原對周邊 少數民族的蔑稱。? 現在,趙武靈王居然要學著北狄的樣子,搞什麼“胡服騎射”,“陽春白雪”拜“下裏巴 人”為師,讓這些中原大臣們情何以堪?? 支持的人不多,反對的人不少,這讓趙武靈王感到有些棘手。在一次閑聊中,肥義發覺 趙武靈王麵有憂色,憑借著多年的輔佐經驗,一眼就看出眼前的君主有心事。? 肥義一連問了四個問題:“大王是在考慮當今時局的變化嗎?是不是在醞釀如何用兵? 是不是追念先王的遺願?是不是在權衡滅狄的利弊?”? 肥義一語中的,趙武靈王便將自己要推行“胡服騎射”,但遭到群臣反對的情況和盤托 出。趙武靈王並不是因為有很多人反對而懷疑決策的正確性,而是擔心自己的決策遭到世人 恥笑,得不到徹底的貫徹執行,最後演變成一場鬧劇。? 想到這些,趙武靈王在肥義麵前發起了“牢騷”:“有高世之功者,必負遺俗之累;有獨 知之慮者,必被庶人之怨。”也就是說,曲高而和寡,想成就一番事業的人,往往遭到世俗 的詆毀;有獨特見解的人,必然招來俗人的怨恨。? 曆史總是令人感到有些心寒和憤慨:有人一心想做一些實事,但總有那麼一幫人,自己 不做事,還在旁邊指指點點、唧唧歪歪。? 趙武靈王不知所措,肥義直截了當地說:“疑事無功,疑行無名”,“論至德者不和於俗, 成大功者不謀於眾”。歸結起來就是一句話:“認準了就去做,誰反對,你就當他放屁!”? 在肥義、樓緩、仇液等具有北狄血統的大臣支持下,趙武靈王正式頒布了“胡服騎射” 的命令,要求最遲某月某日起,舉國上下必須全部改穿胡服、練習騎射。? 命令一頒布,所有趙國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朝堂。大家得看看,到了規定的那一天,來 開會的大臣聽不聽命令、穿不穿胡服!? 距離截止日期越來越近,除了那幾個有北狄血統的大臣,老早就穿著“民族服裝”招搖 過市以外,其他大臣一點動靜都沒有,全在相互觀望。? 形勢很危急!如果到了命令的截止日期,這些大臣們衣冠照舊、昂首闊步地走上朝堂, 趙武靈王就徹底栽在群臣的手裏了!? 當然,趙武靈王可以利用自己至高無上的權力下死命令,誰敢不穿,就拉出去斬了。但 是法不責眾,要是群臣都不穿,莫非要全部殺光嗎?官都殺光了,誰來維持國家運轉?? 97? ?
如果妥協退讓,“胡服騎射”的命令就是一紙空文,趙武靈王將會成為世人的笑柄。如 果硬碰硬,結果隻能是魚死網破,趙國就會陷入內亂,趙武靈王將背上“濫殺無辜”的千古 罵名!? 這也不行,那也不行,趙武靈王該怎麼辦?不著急,趙武靈王已經胸有成竹!? 對於“胡服騎射”的觀望,具體表現為“百姓看官吏,地方看中央”。那麼,中央的權 臣又看誰呢?——趙武靈王的弟弟公子成。“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隻要能夠說服公子 成穿胡服,所有問題都將迎刃而解。? 因此,“胡服騎射”的命令一頒布,趙武靈王就派王孫緤去勸諫公子成,希望他能夠配 合自己的決策,率先垂範,改穿胡服。? 但是,公子成就像茅坑裏的石頭——又臭又硬,打死也不穿。當然,公子成的話說得比 較委婉,他列舉了不穿胡服的兩大理由:? ——身體有病,穿胡服不便於行動。? ——中原是天下的核心,文化最先進,改穿胡服是一種野蠻的倒退。? 可以說,公子成的第二條理由,代表著絕大多數大臣的觀點。? 王孫緤無功而返,趙武靈王隻得以“探病”為名,親自登門說服公子成,說了很長一段 開誠布公的話。? 趙武靈王對公子成坦承,自己所做的這一切,沒有任何私心,目的都是為了國家強盛, 報先王受中山侵掠之怨、報先民遭中山塗炭之恨。? 對於公子成的強烈反對,趙武靈王感到無比“痛心”。他說:“你隻管守著舊俗,卻罔顧 先王的遺願,反對變服的命令,忘記國家的恥辱,真的讓我很失望!”? 話都說到這份上了,公子成實在沒有臉麵再堅持自己的錯誤觀點,立即向趙武靈王“謝 罪”,當場就把胡服給換上了。? 說服了公子成之後,趙武靈王又說服了趙文、趙造、周袑、趙俊等幾位堅持頑固立場、 反對變服的大臣,“胡服騎射”得以順利推行。? 在新政策推行的過程中,難免有人不理解,老腦筋一時轉不過彎來,但趙武靈王不是簡 單粗暴地斥責甚至懲治,而是采取耐心說服的方式,以理服人、以德服人,讓大臣們心甘情 願地變服,充分體現了趙武靈王的廣闊胸懷和政治智慧!? “胡服騎射”表麵上是換上衣服騎大馬,本質上卻是一整套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 化的係統改革。? ——政治上遏製了南北分裂傾向。? 趙國原本是典型的“一國兩製”:南部以邯鄲為中心,是典型的農耕經濟及文化;北部 以代郡為中心,是典型的遊牧經濟及文化。? 經濟製度、文化習俗差異太大,一直都是趙國內部的不穩定因素,北方要求獨立的呼聲 越來越高。中山桓公複國之後,邯鄲、代郡之間又突然冒出一個中山國,邯鄲對代郡的控製 力大為減弱。這樣一來,分裂的傾向更加嚴重!? 對於南北分裂的問題,趙國曆代君主,包括趙武靈王執政早期,都是采取政治上妥協的 方式來處理,所以我們看到趙武靈王信任的肥義、樓緩、仇液等重臣,都是來自北方。但是, 任用北方官吏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一國兩製”的問題,經濟和文化形同異域的北方還是想 脫離趙國“單幹”。? 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南方人學習北方文化,北方人融入南方文化,有力地促進 了兩種文化的融合,南北雙方心理上的認同感增強。事實證明,這樣的“統一”往往比武力 征服要穩固得多。? ——經濟上促進農牧工商全麵開花。? 騎兵是用來打仗的,怎麼還扯到經濟發展上去了?? 98? ?
為了更好地說明這個問題,我們先看看現在的汽車業。汽車涉及的技術和服務眾多,上 遊有冶金業、化工業,中遊有製造業、電子業,下遊有服務業、物流業,等等等等。汽車業 一發展,這些行業也跟著齊頭並進。有人計算過,汽車業的一份產值可以帶動、衍生出十倍 乃至更多的產值。可以說,汽車業是經濟發展最給力的“火車頭”。? 從這個角度上來說,騎兵就是當時趙國的“汽車業”:? 騎兵需要馬匹,馬匹要吃草料糧食,農耕業得到發展。? 騎兵需要大量的皮革製品,牛羊的需求量增加,牧業得到發展。? 騎兵的兵器要求較高,鐵器又占很大一部分,冶鐵業得到發展。? 騎兵沒有固定的軍營,需要攜帶帳篷,紡織業得到發展。? ……? 總之,組建騎兵相當於通過政策性投資,刺激消費、活躍市場、搞活經濟。? ——軍事上建立新的晉升機製。? 騎兵是“技術兵種”,訓練比步兵要辛苦得多,傷亡的風險也比步兵要高。如果沒有實 質性的好處,誰吃飽了撐的去當騎兵?? 因此,趙武靈王在晉升機製上做了大量偏重於騎兵的改革,比較有“殺傷力”的是兩條: 其一,同級騎兵待遇優於同級步兵;其二,高級將領在騎兵中產生,或者至少必須有騎兵經 曆。? 薪酬與晉升,是激勵員工的兩大法寶。有了這兩條,趙國的騎兵就不愁發展了。另外, 趙武靈王還借助這次改革,沉痛打擊了舊將領及其背後所代表的宗室貴族利益,建立了一批 以騎兵將領為代表的新生貴族。? ——文化上促進了民族大融合。? “胡服騎射”實際上是承認了胡人的“公民”地位,胡人的文化通過國家的強製力得以 推廣。中原人對胡人的敵視、歧視被極大弱化,民族之間的通婚越來越普遍,呈現出“一家 親”的祥和場麵。? 總之,趙武靈王借助“胡服騎射”的改革,給趙國來了一次“大換血”,徹底改頭換麵。 趙武靈王已經有足夠的能力,將自己的心腹大患從地圖上抹去了!? 公元前 306 年,趙武靈王率領新騎兵第二次攻打中山國,這也是全麵推行“胡服騎射” 後,首次對宿敵中山國用兵。這一次戰役的成敗,是對新政策的檢驗,決定著新政策的存亡。? 在趙武靈王的率領下,趙國新騎兵表現出了極大的戰鬥力,中山國軍隊根本不堪一擊。 趙軍一舉拿下寧葭,中山國被迫後撤組織防禦。隨後,趙軍乘勝向西,橫掃北狄中相對弱小 的林胡,一直打到榆中。林胡王抵擋不住趙軍騎兵強大的攻勢,被迫以獻馬的方式求和,臣 服於趙國,趙武靈王終於拔掉了第一顆釘子!? 得到林胡“進獻”的馬匹,趙國騎兵更加發展壯大。次年,趙武靈王第三次對中山國發 起攻擊。? 這一次進攻的規模相當大,趙武靈王將趙軍分為左、中、右三路,趙袑率右軍,許鈞率 左軍,趙武靈王與公子章率領中軍。另外還有牛翦率領的車騎部隊、趙希率領的代郡地方武 裝。幾路大軍從各個方向展開攻擊,所向披靡,一路拿下中山國的丹丘、華陽、鴟等幾處要 塞,掃清了中山國進攻趙國的前沿軍事陣地,乘勝又占領鄗、石邑、封龍、東垣四座城池。? 麵對能征善戰、氣勢洶洶的趙軍,中山王大吃一驚:老趙是神人?是天人?或者根本就 不是人?? 既然打不過,就隻有“土地換和平”了。——中山王獻出四座城池,趙國退兵。此後, 趙武靈王於公元前 303 年、公元前 300 年兩次征伐中山,對中山國采取“零敲碎打牛皮糖” 的戰術。中山國常年處於趙國騎兵的軍事威脅下,國力消耗巨大,漸漸疲於應付、節節敗退, 距離趙武靈王徹底抹掉中山國的時間也越來越近。? 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