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征戰何曾休 7 降卒無辜陷長平(1 / 3)

第三章 征戰何曾休 7 降卒無辜陷長平

範雎將秦國變成了橫掃天下的“推土機”,魏、韓被推得有苦難言,同屬“三晉”的趙 國當然也不能一直獨善其身。? 公元前 266 年,趙惠文王去世,年幼的趙丹繼位,是為趙孝成王。? 秦昭王認為,新老交替、主少國疑是一個難得的機會,決定將魏國、韓國晾一邊,先把 趙國收拾了再說。? 次年,秦軍東渡黃河,一舉攻占趙國三座城池。當時趙國新王年幼,實際上是由太後掌 權。為了應對危機,趙太後決定請求齊國的支援。齊國愉快地答應了出兵的請求,但有一個 條件:為了表達誠意,趙國要派趙太後的小兒子長安君到齊國為質。? 派太子或公子為人質,在當時列國的外交中是十分普遍的現象,這是一種取得對方信任 的手段。但是,偏愛小兒子的趙太後堅決不同意!? 藺相如、廉頗、平原君,這一群頂尖人才,此時大氣不敢出、束手無策,因為趙太後已 經放出狠話:“誰敢再來勸諫,老娘我吐她一臉狗屎!”? 到底是諫,還是不諫?諫吧,捧一堆狗屎回來;不諫吧,秦國甩一堆狗屎過來。——無 解!? 當大人物無能為力的時候,往往就是小人物拋頭露麵的機會。關鍵時刻,一個叫觸龍的 小人物挺身而出,麵見太後,勸諫她同意派長安君到齊國為人質,換來救兵。? 觸龍來的時候,趙太後正在醞釀情緒,準備等來人一開口,就破口大罵。觸龍偏偏慢慢 走,邊走邊謝罪說:“老臣有關節炎,走不快,好久沒看到您老人家了,今天專程來看望看 望。”? 太後回應:“我腿腳也不方便,出門都是坐輪椅。”? 觸龍又問:“飲食怎麼樣?”? 太後回答:“隻能喝點粥。”? 觸龍向太後推薦自己的養身之道:“老臣胃口也不好,但堅持每天散步三四裏,適當運 動運動,可以增加食欲。”? 太後回答:“嗬嗬,我可做不到。”? ——趙太後的臉色漸漸和緩,妥了!這不是勸諫,而是兩個退休的老年人在公園裏嘮家 常。? 觸龍繼續嘮:“老臣有個小兒子,沒什麼出息,但老臣實在溺愛得很,想在太後麵前給 他謀個侍衛之職。”? 太後慷慨回應:“小事一樁,多大了?”? 觸龍如實回答:“15 歲。”? ——從這裏開始,就是趙太後在提問了,這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觸龍已經掌握了對話 的主動權。? 太後感慨道:“想不到大老爺們也溺愛小兒子啊!”? 觸龍答:“比老娘們兒溺愛得多。”? 太後不同意:“老娘們比老爺們溺愛得多。”? ——接下來是圍繞“誰溺愛得多”這個話題展開的辯論。? 觸龍舉證說:“以您老人家為例,溺愛女兒燕後就勝於小兒子長安君。”? 太後更不同意了,老娘又不是老年癡呆,溺愛誰自己還不知道?? 觸龍論證說:“真正的溺愛,是為兒女的未來著想。您老人家送女兒出嫁給燕王,雖然 思女心切,但肯定不希望她被踢回來,對吧?”? 117? ?

太後點頭同意:“那當然!”? 觸龍終於把話題引到了長安君身上:“如果長安君沒有為國家建立功勳,以後怎麼封侯 賞爵、安身立足呢?所以,您老人家此時不同意小兒子長安君為國家出力,實際上就是在害 他啊,怎麼反倒說是溺愛他呢?”? 太後如夢方醒,恍然大悟!? 接下來的事情就好辦了,長安君出使齊國為質,齊軍如約而至,本來打算占點便宜的秦 軍迅速後撤,趙國麵臨的危機暫時得到緩解,小人物觸龍也因此留名於青史。? 趙國的便宜沒占到,秦昭王再次將目光投向中原,展開對韓國的軍事行動。? 從公元前 265 年開始,秦國在三年內四次出兵韓國,奪取了滎陽、陘、南陽等十幾座城 池,秦國的疆土向東推出了一大片。? 公元前 262 年,白起率秦軍攻占野王。地處黃河邊的野王,僅僅是一個不起眼的小渡口, 為什麼值得鼎鼎大名的白起親自領兵攻伐呢?? 這跟韓國的疆域特點有關。三家分晉後,韓、趙、魏三國的疆域犬牙交錯。經多年的相 互征伐,此時的韓國占據了上黨大部分地區,但與地處中原的都城鄭,隻能靠一條狹長的通 道聯係。這條通道要通過黃河,而野王是通道上唯一的渡口。? 因此,占領野王渡口,也就是切斷了韓國都城與上黨的聯係。? 孤立無援的上黨陷入了絕境,隨時可能遭到秦軍的大規模進攻,形勢十分危急。? 不過,這次軍事行動讓韓桓惠王實在摸不著頭腦。——秦國一舉拿下韓國西部的十幾座 城池之後,為什麼不乘勝向東進軍,攻占韓國的都城鄭呢?秦軍調整方向,去打偏遠的野王, 就是為了割斷上黨與鄭的聯係嗎?具有多年征戰經驗的秦昭王,怎麼可能會犯這種低級錯 誤?? 韓桓惠王麵對強大的秦軍毫無招架之力,但他最關心的倒不是秦國現在在幹什麼,而是 秦國接下來想幹什麼。? 如果秦軍接下來打都城鄭,攻占野王的目的是阻擊上黨援軍,那麼這簡直就是一步廢棋。 上黨地處偏遠、交通不便,韓國在此沒有駐守多少部隊,即便通過野王渡口趕來增援,也不 會對秦軍的側翼構成什麼威脅,反而可能遭到秦軍的“圍城打援”而損失慘重。照此說來, 秦軍的下一個目標應該不是韓國的都城。? 想到這裏,韓桓惠王不由得微微點頭,鬆了一口氣。? 既然秦軍不會來打都城,那肯定就是去打上黨了。但是,放著都城不打,卻去打偏遠的 上黨,秦國到底什麼意思?——隻有一種可能,秦國的目標不是韓國,而是上黨背後的趙國!? 想到這裏,韓桓惠王拍拍胸脯,鬆了一大口氣。? 既然人家秦國是衝著趙國去的,就是從上黨“借道”而已,韓國跟著瞎起什麼哄?搞清 楚秦國的意圖,韓桓惠王知道該怎麼做了。? 當韓桓惠王還在冥思苦想之時,與都城失去聯係的上黨太守馮亭也像熱鍋上的螞蟻,心 急火燎,坐臥難安。? 很快,馮亭便接到了韓桓惠王輾轉送來的重要指示:向秦軍投降!——馮亭“淚奔”了。? 馮亭內心深處不願意投降,主要倒不是出於骨氣,而是因為在中原人看來,秦國是尚未 進化完全的蠻夷,是不講禮製的“虎狼之國”。向野蠻國家投降,太掉價,丟不起中原人的 臉!? 雖然內心一萬個鄙視,但畢竟自己打不過人家。阿 Q 精神不足以抗敵,不投降就得挨 揍,上黨將被打成屍橫遍野、難民逃散的“無人區”。? 要臉還是要命?馮亭似乎隻能二者選其一。不過,馮亭冷靜沉思一番之後,找到了兩全 齊美的辦法——投降趙國!? 中原人投降中原人,自己的臉麵保住了;趙國出兵上黨抗秦,自己的性命說不定也保住 1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