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執著,還是執迷(2 / 2)

愛因斯坦這個被稱為“20世紀最有智慧的人”,其可貴之處就在於他清醒並理智地意識到自己成不了音樂家,也幹不好總統。而我的吉他水平時至今日仍然拿不出手,也在於我很早就意識到,我根本不是玩兒音樂的料,雖然我那略帶沙啞的歌聲想當年也曾備受一大批中老年婦女的好評,但我更適合做點兒小生意,寫點小段子,或者講個笑話、說個相聲什麼的。

再來看一個著名的營銷案例:

兩個鞋廠的推銷員去非洲開發市場,看到數以億計的不穿鞋的非洲土著,一個非常沮喪,唉,非洲人都不穿鞋,賣給誰啊?另一個卻非常興奮,說這裏的潛在需求太大了,我發定了!

以往,講故事的人總是告訴我們要向那個興奮的推銷員學習,但我們今天要為那個沮喪的推銷員說幾句:沒錯,非洲的潛在需求是很大,但怎麼把潛在需求變成現實需求呢?對於習慣了光著腳生活的非洲土著來說,讓他們穿上鞋恐怕比讓某些寵物穿上衣服還難。再者說,大多數非洲土著還停留在刀耕火種的階段,你讓他們拿什麼買你的鞋?當然,“一切皆有可能”,顧客也需要培養,那個興奮的推銷員也不是絕對不能成功。但成本呢?投資呢?與其冒巨大的風險去土著部落推銷鞋子,為何不把相應的投資用在拓展歐洲、美洲市場上呢?

我們常說“失敗是成功之母”,其實無形中是把執著和勇氣的意義無限放大,而忽略了執著過了頭就是執迷!堂?吉訶德是不是很執著?很勇敢?但他能戰敗風車嗎?再戰八百回合也不行。所以,鑽什麼也不要鑽牛角尖,不是你的就別再勉強。很多目標雖然看上去令人激動,卻不一定適合你。很多領域雖然看上去適合所有人,但同樣不一定適合你。而成功者之所以成功,富人之所以成就自己的財富地位,就是因為他們找準,或者說是無意中碰到了最適合自己的人生坐標。每個人都應該學會跳出圈外審視自己,給自己一個中肯的定位,找到自己的最佳發力點,走出一條真正適合自己的人生路。

我是不是在勸你盡量從事一些自己比較喜歡的事業呢?人家不都是說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你對某一方麵特別感興趣,那你在該領域內就更容易取得成功”——我可沒有那麼說。我認為新東方總裁俞敏洪說得非常有道理:“我從來沒喜歡過英語,當初考英語隻是因為數學不行。不喜歡英語是因為我的模仿能力不強。像我的班長王強,能夠把任何話都模仿得惟妙惟肖。我普通話練了一年,才練成大家能聽懂的樣子。我老婆是天津人,跟我一吵架就用天津話罵我,但是我到現在為止隻會說一句天津話。就是當她拿起棍子打我的時候,我向她大吼一聲,“幹嘛”(天津話)。但是後來我發現英語成了我生命中的工具……在登山的時候,你會在乎登山杖你喜歡不喜歡嗎?不會,你隻會在乎能否幫你登上山頂。那麼英語就是我的登山杖,盡管我不是特別的喜歡,但我知道我要想攀上更高的人生的山峰,就必須依靠這個登山杖……”

同樣的道理,我其實根本不喜歡寫作。我和絕大多數人一樣,就喜歡吃喝玩樂,可惜吃喝玩樂不僅沒人給錢,還得花錢,所以我不得不每天逼著自己寫點自認為還有點兒意思的小段子。寫不好沒關係,因為我隨時可以去賣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