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先舍,還是先得
很多人喜歡看電影,我也喜歡。因為好電影不僅養眼,還能讓人學到很多東西。比如《臥虎藏龍》,它不僅讓很多男同胞記住了玉嬌龍那英姿颯爽的肚皮,也讓很多女同胞記住了李慕白那句經典台詞:當你緊握雙手,裏麵什麼都沒有;當你鬆開雙手,世界都在你手中。
李慕白的話,概括起來就是我們常說的“舍得”。表麵看來,“舍”與“得”相互對立,不可調和,但實際上“舍得”就如同水火、陰陽一樣,都是既對立又統一的矛盾概念,固然免不了相衝相克,但運用得當也能相生相成。
網上有句流行語——天才不就比人才多個“二”嗎?“二”是罵人的話,說白了就是傻冒兒。但往深裏分析,這話還真有那麼點兒道理,很多天才之所以能成為天才,就在於他們在常人眼中不僅“二”,而且“二”得非常嚴重。
話雖如此,如果沒病,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人卻都不願意舍,甚至舍命都不舍財。什麼“舍得”?這是什麼狗屁理論?我還沒得就讓我舍,我拿什麼舍?你先讓我得我再舍吧!理由倒也充分,但無益於改善我們的財富現狀。因為“舍得,舍得”,單從這兩個字的排列來看,就知道舍是前提,得是結果。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既然舍不得,當然也得不到。反之,如果你能夠把握眾人都想得誰也不想舍的心理,敢於“反其道而行之”,先行一步把對方要“取”的主動給予他,自然會獲得對方的認同。認同你的人多了,你還用擔心賺不到錢?
“舍得”就好比種地。就連小學課本上種小魚的小貓都知道,秋天的收獲必定始於春天的播種。你連一粒金種子都舍不得,你心中的搖錢樹又憑什麼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舍得”就好比釣魚。人們常說要“放長線釣大魚”,可光放長線也不行,必須得有魚餌,而且是相應的魚餌。如果你的釣鉤上隻有一條嚴重營養不良的蚯蚓,就不要指望世界上最大的那隻金龜咬鉤了。
不過光知道下魚餌也不行,你還得在適當的時候拉起魚竿,否則除了河裏的魚兒會感激你,岸上的人恐怕都要笑你是個菜鳥。
還是舉個實例吧:
日本人島村芳雄發跡前是個典型的窮二代,每月工資微薄不說(折合人民幣還不到200塊),其中大部分還要寄回家供弟妹讀書,因此他時常囊空如洗。但他人窮誌不窮,總想自己創業改變命運。
一天,島村在“壓馬路”時無意中發現,很多行人都提著一個精美的紙袋。一問才知道,紙袋是附近一家大商場贈送給顧客的,既實用、又方便、還不要錢,顧客沒理由不接受。
島村心想:那些得了免費紙袋的人恐怕都得成為商場的回頭客了。這樣一來,別的商場為招俫顧客肯定也會效仿,看來紙袋這玩意兒很有發展前途。相應地,用於製造紙袋的麻繩需求量勢必會大增……既如此,我為何不把握時機下海經營麻繩?
打定主意後,島村先是經過多達69次的不懈努力,從一家銀行貸到了100萬日元,獲得了必不可缺的啟動資金。那麼,如何才能在競爭激烈的商場站穩腳跟呢?經過周密思考,島村自創了一套匪夷所思的“原價銷售法”。
第一步,島村在麻繩原產地大量采購麻繩,然後按原價賣給東京一帶的紙袋工廠。這樣一來,島村分文不賺不說,還賠上了人工、運費、店麵費、時間和精力,而且一賠就是一年。好在時間一長,他的“投資”換來了回報,人們都知道島村的繩索“確實便宜”。一傳十、十傳百,四麵八方的訂單雪片一樣向島村飛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