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數學要學精,課堂認真聽 數學聽課八大要點(1 / 1)

第2章 數學要學精,課堂認真聽 數學聽課八大要點

課堂,是學生掌握知識、理解知識、增長知識、接受知識的重要環節,所以我們在課堂上一定要有很高的聽課效率才行。

在課堂上,老師更期待的是學生回答問題時的神采飛揚,這樣老師與學生才能夠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所以,我們在課堂上學習的時候,思路一定要緊跟著老師的思路走,與老師的思路相結合。

在不久之前,王敏在課堂學習過程中,總是覺得應該把老師講的每句話都要記住,做到麵麵俱到,可是王敏這樣做卻恰恰失去了與老師互動的環節。

而現在在課堂上,王敏開始積極參與老師提出的問題,與同學對某一道題目的解題方法進行討論,思路進行分析。有的時候,王敏可能隻想到了一種解題方法,但是在他與老師和同學進行了討論之後,就發現了更多的解題方法。這不僅鍛煉了王敏的數學思維能力,也大大提高了他的課堂學習效率。

第一,課前要進行預習。

課前預習,是聽好課的關鍵。通過預習,同學們可以帶著問題進行聽課,這樣聽課就有目標了,上課也不容易走神。

第二,集中精神聽課。

在課堂上,同學們隻有保持高度的注意力,才能跟上老師的思路。在聽課的時候,眼睛要盯著老師的板書;老師講解的時候,眼睛要注視老師的動作與表情。這樣做有三大好處:一是可以避免同學們上課走神,二是可以緊緊地跟著老師上課的思路,不錯聽、漏聽。三是可以隨時向老師提出疑問,上課不集中聽講,是導致同學們數學成績上不去的主要原因。

第三,必須緊緊追隨老師。

有的同學在聽課的時候,隻是埋頭不停地記筆記,思想不與老師的思路保持一致,這是一種很不好的聽課習慣,同學們的思路隻有緊緊地跟著老師思路走,才能發現老師對這道數學題的分析與自己的想法有什麼不同,這樣才能把握好聽課的重點。

第四,聽課要理解。

同學們聽課的目的不僅僅是記住知識,更主要的是要理解知識。有的同學在上課的時候分不清主次,往往犯了“抓住了芝麻,丟了西瓜”的錯誤。同學們對待老師講課的內容一定要聽清楚、聽準確、聽出重點,隻有先聽清楚了,我們才能進一步地進行思考,這樣才是真正的學習。

第五,聽講也要進行比較。

同學們在聽課的過程中,要把自己在預習中的理解和老師講解的內容進行比較,看看自己的理解與老師講課的內容有哪些異同。通過這樣的比較,同學們就能夠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也培養了自己動腦思考的好習慣,還能發現自己在預習中的錯誤,好進一步改寫。

第六,聽課要注意細節。

課堂上聽課也是一門學問,會聽課的同學聽的是問題的來龍去脈;不會聽課的同學,隻是在那裏聽熱鬧。所以大家在聽課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老師講課的每一個細節,這個細節是看老師是如何進行分析、解答的,越是在細小的地方,越能學到更多的知識。

第七,課堂上積極發言。

在數學課中,老師經常會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解答。這個時候正是鍛煉自己的最好時機,同學們要積極地舉手回答問題,回答錯了也沒有關係,自己存在的問題暴露得越多,就越便於老師對你進行糾正。

第八,看準時機做筆記。

聽課的時候需要同學們記筆記,但是記筆記的時候一定要學會掌握時機。由於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不同,所以做筆記的時機也不是千篇一律,必須由同學們自己進行掌握。但是總體原則是記筆記不要影響聽課,要學會選擇性的進行記錄,比如記重點、記難點、記思路等。

☆知識拓展☆ “+”號是由拉丁文“et”(“和”的意思)演變而來的。十六世紀,意大利科學家塔塔裏亞用意大利文“più”(加的意思)的第一個字母表示加,也寫成“μ”,最後都變成了“+”號。

“-”號是從拉丁文“minus”(“減”的意思)演變來的,簡寫m,再省略掉字母,就成了“-”了。也有人說,賣酒的商人用“-”表示酒桶裏的酒賣了多少。以後,當把新酒灌入大桶的時候,就在“-”上加一豎,意思是把原線條勾銷,這樣就成了個“+”號。

到了十五世紀,德國數學家魏德美正式確定:“+”用作加號,“-”用作減號。

【數學拾趣】 有一堆硬幣共9枚。雙方輪流從中取走1枚、3枚或4枚。誰取最後1枚誰贏。兩人中是否必定會有一人贏?如果是,如何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