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數學要學精,課堂認真聽 課堂提問七項注意(1 / 1)

第2章 數學要學精,課堂認真聽 課堂提問七項注意

有不懂的問題就要去弄懂,這個道理同學們都知道,可是有的同學卻不知道如何去提問,甚至都沒有提問這個概念。

宋代著名學者陸九淵說:“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我國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而如何誘導,葉聖陶認為,一要提問,二要指點。而好的提問,“必令學生運其才智,勤其練習”,深刻領悟,追根究底。

《學記》中說:“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不善問者反此。”這裏是說,會提問的人,像木工砍木頭,先從容易的地方著手,再砍堅硬的節疤一樣,先問容易的問題,再問難題,這樣,問題就會容易解決;不會提問題的人卻與此相反。

古希臘哲學家亞裏斯多德說:“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楊振寧說:“問題提得好,等於創造完成了一半。”美國教學法專家斯特林·G·卡爾漢認為:“提問是教師促進學生思維、評價教學效果以及推動學生實現預期目標的基本控製手段。”

在數學科目的學習過程中,經常會遇到聽不懂的地方,這個時候同學們就要積極地去提問,提問其實沒有什麼規律可循,主要是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不懂就要問。

現在在學習過程中,有很大一部分同學的學習隻是為了記住知識,其實這隻是其中的一個目的,最主要的目的是要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如果同學們隻想著學習就是為了聽課,考試,就是為了把所學的東西單純的記住,那麼你自己永遠都不會找到主動學習的方法。

第二,結合課堂所學知識,提出問題。

現在的數學教學中,一般老師都會留有一定的時間讓同學們提問,有的同學很會利用這個時間,可是有的同學根本不重視這個時間。結合課堂知識來提問,就需要同學們課前進行預習,把自己不懂的問題標記出來,一邊聽課,一邊思考,比如公式、定理不懂等。如果在老師講課的過程中自己又有了新問題,就一定要在課下去問老師,爭取做到把不懂的問題當天都解決掉。

第三,要敢於問問題。

很多同學都膽小,害怕老師,心裏總想著自己問老師問題,老師會以為自己上課沒有認真聽講,會批評自己。其實,每一個人都會在學習的過程中產生各種各樣的問題,隻是很大一部分的同學都不敢開口,如果你敢站起來問老師問題,就說明你比那些有問題卻不敢問的同學要高明的多,你要為自己而感到驕傲。

第四,多向同學請教。

很多同學因為害怕老師,所以不敢向老師問問題,如果你是這樣的話,建議你不妨向同學去請教。特別是在數學解題思路的訓練中,也許你的5個同學解題的方法都不一樣,如果你向他們請教,這樣你就一下子掌握了五種解法,對於培養自己的開闊思維很有幫助。

第五,及時問問題。

同學們遇到了問題,一定要及時問,特別是在學習數學的時候,如果你不及時問,這個問題還沒有搞清楚,下一個問題就會接踵而至,這樣你的問題就會越來越多,到了最後,就連你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問題到底出現在哪個知識點上了。

第六,自己思考後再問別人。

我國著名的科學家陳景潤說過,“不懂的問題不一定要馬上去問別人,一定要自己先去思考,隻有在思考以後再去問別人,才能得到真正的收獲。”所謂“三思而後問”講的也是這個道理。所以同學們遇到解答不出來的數學題時,一定要自己先進行思考,如果還是不懂的話再去請教別人,千萬不能養成依賴別人的習慣。

第七,問問題也要記清楚。

同學們在尋求別人幫助的時候,不要僅僅限於聽別人講解,為了能夠達到提高聽講的效果,一定要在別人講解的時候進行記錄。同學們也不要覺得別扭,其實這就和老師給同學們上課時,同學們記筆記是一樣的。

☆知識拓展☆ 公元1303年,中國數學家朱世傑在他的一本叫做《四元玉鑒》一書的序中發表了這個有名的三角形。朱世傑是中國宋元時期最後一位,而且是最偉大的一位數學家。他的兩本最重要的數學著作是《算學啟蒙》,共3卷259問,成書於公元1299年,是一部當時較好的教科書;而《四元玉鑒》,共3卷288問,寫於公元1303年。

【數學拾趣】 晚霞紅:太陽落山晚霞紅,我把鴨子趕回籠。一半在外鬧哄哄,一半的一半進籠中。剩下十五圍著我,共有多少請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