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數學要學好,習題處理好 做好課後作業的兩大妙招
不少學生在做作業的時候,馬虎草率,著急算出答案,之後再與同學對答案,對了就算過去了,不對再查找原因。
由於學生在一開始做題的時候,頭腦中就想著:做得對還是不對,過一會兒跟同學對一下答案就知道了。結果這樣以來在做題的時候就降低了對自己的要求,長久下去,就形成了一種依賴思想,對自己能不能獨立把題做對毫無把握,缺乏信心。
還有一些學生,做題的時候運算的準確率極高,但都是靠計算器算出來的。用慣了計算器的學生一旦離開計算器,可能會連最基本的運算都感到困難。
其實道理很簡單,用計算器隻要輸入數據,就可以得出結果,中間的運算過程都是由計算器完成的,而我們是看不見這種運算過程,如果經常不進行運算實踐,那麼運算能力就“退化”了。
同學們所學過的知識,隻有通過實踐的檢驗,才能真正的把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當中去。現在檢驗同學們對所學知識掌握情況的主要辦法就是做課後練習題,通過這些練習題,可以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也可以讓學生自己清楚地了解到自己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從而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調整學習方法。
課後作業是對所學知識的綜合性考察,所以同學們隻有把預習、課堂、複習這幾個環節的工作都做好了,做起作業來才會順利。
同學在做課後作業的時候應該處理好以下幾種關係,這樣做起題來才能更加順利。
第一,課內與課外作業相結合。
這裏所說的課內作業是指用來檢查當天所學習的某個知識點掌握情況的作業,這也是最基礎的內容,不能因為這些題目相對簡單,同學們就放棄不做。而課外作業主要是指對課內作業的延伸,一般課外作業都是屬於綜合性的,不會限於今天同學們所學習的某個公式、定理,這些題目都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和難度,同學們在遇到這樣的題目時,一定要樹立自己的信心,不能輕易得就放棄。
第二,重視質與量。
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是反對題海戰術的,但是沒有一定數量的練習,也是不行的。同學們在解答不同類型的數學題時,會發現同樣一個公式、定理,卻會在不同的情況下出現不同的方法。俗話說“熟能生巧”,講的就是讓同學們多通過練習來掌握所學的知識。
當然同學們也不能天天光埋頭做題,這樣就成了死讀書,一定要學會一邊練習,一邊歸納和總結,學會分類和概括,找出各種類型題目中的規律,做到舉一反三。這樣一來,同學們在看到數學習題的時候,就知道這道題要考查我們的什麼知識,我們再圍繞它要考查我們的知識點去想解題的方法就會容易得多。
☆知識拓展☆ 是什麼人作出第一個圓的呢?十幾萬年前的古人作的石球已經相當圓了。一萬八千年前的山頂洞人曾經在獸牙、礫石和石珠上鑽孔,那些孔有的就很圓。山頂洞人是用一種尖狀器轉著鑽孔的,一麵鑽不透,再從另一麵鑽。石器的尖是圓心,它的寬度的一半就是半徑,一圈圈地轉就可以鑽出一個圓的孔。
以後到了陶器時代,許多陶器都是圓的。圓的陶器是將泥土放在一個轉盤上製成的。當人們開始紡線,又製出了圓形的石紡綞或陶紡綞。
6000年前的半坡人(在西安)會建造圓形的房子,麵積有十多平方米。
【數學拾趣】 甲趕群羊逐草茂,乙拽肥羊一隻隨其後,戲問甲及一百否?甲雲所說無差謬,若得這般一群湊,再添半群小半群(小彪群就是四分之一群),得你一隻來方湊。玄機奧妙誰猜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