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數學要學透,複習妙招湊 複習的時間安排竅門(1 / 1)

第5章 數學要學透,複習妙招湊 複習的時間安排竅門

很多同學都認為複習就是一遍又一遍地讀,一遍又一遍地記憶,其實這僅僅稱得上複習,但是這不是科學的複習方法。因為這種單調複習方法會讓同學們失去學習數學的興趣。科學的複習,能夠讓同學們在較短的複習時間中,獲得更多的知識,並且對於複習過的內容能夠牢記在心,這樣就提高了同學們複習的效率。

那麼,怎樣才能讓數學複習更加科學合理化呢?

第一,複習要及時。

複習應該及時,按照人們的遺忘規律,如果我們剛剛學習的知識,不立即進行複習鞏固,三天的時間基本上就已經忘記的差不多了,特別是在同學們剛剛學習了新知識的48小時以內,遺忘率是最高的。所以,複習的記憶一定要及時。

第二,把握記憶節奏。

有一位同學,他對於數學的公式、定理、法則掌握的特別牢固。為什麼呢?他自己做了一個“實驗”。這個小實驗很簡單:他先背誦兩條定理,過了兩三個小時自己還是能背出來的,可是又過了兩三個小時,自己好像已經記得不是很清楚了。於是他自己就知道自己剛剛記憶過的東西可以在二、三個小時內不會忘記。於是他在以後複習數學公式、定理的時候,每過二、三個小時就又拿出來背一背。他就是這樣反複地進行,於是他的記憶力也就越來越好,不管是舊的公式、定理,還是新學的知識點,都能夠很快的記憶,而且不容易忘記。

第三,複習要分散。

有的同學心態比較著急,複習的時候想著把很多的知識點一次都複習了,這其實不是科學的複習方法。科學的複習方法應該在複習了一段時間之後休息一下,就和我們上課一樣,四十五分鍾的課程結束後都要有一段的休息時間。大量的實驗證明,集中複習很容易導致大腦的疲倦,而分散地進行複習,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大腦的疲勞,保持大腦處於興奮狀態,使記憶效果大大增加。

☆知識拓展☆ “正弦”的概念是由印度數學家首先引進的,他們好造出了精確的正弦表。1631年,三角學輸入我國,這一年,鄧玉函、湯若望和徐光啟合編《大測》,作為曆書的一部分呈獻給朝廷,這是我國第一部編譯的三角學著作。在《大測》中,第一次出現了“正弦”一詞。

【數學拾趣】 巍巍古寺在山林,不知寺內幾多僧。三百六十四隻碗。看看周盡不差爭。三人共食一碗飯,四人共吃一碗羹。請問先生明算者,算算寺內幾多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