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留下的好東西(代序)
什麼是健身?什麼是運動?從養生家的角度來看,“健身”就是通過一係列內(精氣)、外(形體)結合鍛煉的方法來“導氣令和,引體以柔”,從而達到養生益壽的目的。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健身包括運動。事實上,無論是養生健身還是別的,運動都應該是真個生命過程中的一個主旋律。那是因為,隻有運動起來,才能攜健康瀟灑行路,生命才不會提前衰老。
中醫運動健身術
運動養生,又叫中醫健身術,它是中醫養生學的一個重要方麵。回顧曆史,我們的祖先早已很注重運動健身,並且他們也提出了許多行之有效的健身措施。運動健身之所以能夠起到增強體質、益壽延年作用,關鍵是由於運動能促使經脈內氣血通暢,使人體各個部位都得到精、氣、血、津液的的滋養。如果不能經常從事運動鍛煉,那麼就會像《內經》中所說的“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由此可見,運動健身和養生對於我們健康的重要性。
事實上,運動可以稱得上是近現代體操和中醫健身術的靈魂,但是東西方思維模式中,關於運動中動與靜的觀念有些差異。我們知道,西方的動靜觀建立於邏輯思維方式上,動的便是動的,靜的便是靜的,二者徑渭分明,不可混淆。屹立在西方運動解剖學基礎上的西方體操,它著眼於發展人的運動器官和肢體肌健,按一種直觀的審美和標準來塑造人體的理想形象,從而賦予人以雄健偉壯的體魄和偉大的力量,注重追求的是一種外在的力與美。
然而,中醫健身術是在中國古代生理知識基礎上的,突出強調發展人的內髒器官的生理功能,追求的是精神旺健,神氣充足,身心康樂,從而增加人體內在的生命力。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西方體操的運動形態是單純的、一元的,盡管它令人眼花繚亂,血脈賁張,扼腕踴躍,但是實際上它基本內容不過是人的肢體動作;回頭看看,我們的中醫健身術則是多元的,是多種方法多個元素的組合,是呼吸吐納為主的行氣術與模仿動物的肢體活動相結合的一種內在動態過程。
這就是說,中醫健身術既是一種養生術,又是一種體育醫療方法,它的基本內容主要包括肢體活動、呼吸吐納運動和自我按摩。這和以肢體運動為惟一構成的西方近現代體操是有很大區別的。同時,我們的中醫健身術卻不能單純歸類於氣功,盡管在強調掌握呼吸技巧和方法上很多健身術與氣功相通,然而也有很多健身術,如太極拳、自我按摩等運動方式,並不完全屬於氣功範圍。
中醫運動建身術的益處
中醫運動健身術,是指運用運動方式進行調養的一種養生法。這是我們的祖先的運動養生的精華所在。因為他們很早就認識到宇宙生物界,尤其是我們偉大的人類的生命活動具有運動的特征,因而他們一直都積極提倡和主張運動保健的養生方式。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國的勞動人民就已經將運動作為健身、防病的重要手段了。這可以從《呂氏春秋》中明確的記載:“流水不腐,戶樞不蠢,動也。形氣亦然,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鬱。”,我們的古人用流水和戶樞為例,說明運動的益處,並且還從形、氣的關係上,明確指出了不運動的危害和動則身健、不動則衰的生命運動規律。
翻閱曆史,很容易看出,我過古代的一些長壽老人,幾乎都是很注重運動的。比如唐代年過百歲的名醫孫思邈,曾經就提出“人若勞於形,百病不能成”的觀點,據記載:孫思邈本人經常堅持走步運動,他主張“四時氣候和暢之日,量其時節寒溫,出門行三裏、二裏及三百、二百步為佳”。事實上,古人運動長壽的例子也是不勝枚舉。
後漢三國時期,名醫華佗創編了“五禽戲”,主要就是模仿虎、鹿、熊、猿、鳥五種動物的動作來做體操,致使華佗年逾九十而猶有壯容。其弟子吳普按照“五禽戲”天天鍛煉,也活到90歲高齡,還耳聰目明、牙齒完好。
古人對於運動養生,倡導“形勞而不倦”,反對“久坐”或是“久臥”。同時他們也反對運動過於疲勞,如古人提出“體欲常少勞,無過度”。這就是說,人應該小勞,但不要疲勞過度。事實上,我們很容易發現,適度的運動,可以使生活和工作充滿朝氣和活力;還能夠幫助中老年人建立生活規律和秩序,提高睡眠質量,保證充足的休息,從而提高工作效率;此外還可以提高人體的適應和代償機能,增加身體的抵抗力。但是如果運動過度就會適得其反。
中醫學強調,運動要“合於術數”。什麼是“術數”?所謂“術數”,就是指各種養生之道,也包括各種鍛煉身體的方法。隻有根據自身的實際,運用多種運動方式,才能取得良好的運動效果,才能達到運動健身的目的。
以上這些都在告訴我們:古人是非常重視運動保健的,我們中華民族養生、健身的傳統觀點,事實上和我們現代醫學的認識是完全一致的,這些觀點對指導我們的運動養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