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養生十六宜(2 / 2)

9.腹宜常摩

古人稱為摩臍腹、摩生門,他們認為這樣能順氣消積。具體方法為:搓熱兩手,然後相疊,著肉或隔單衣,用掌心在以臍為中心摩腹部,右邊上來,左邊下去的順時針方向,分小圈、中圈、大圈各轉摩12次。

10.穀道宜常提

古人稱為撮提穀道,穀道即指肛門,故俗稱提肛,認為能升提陽氣。具體做法就是:在吸氣時,稍用意用力,撮提肛門連同會陰上升,稍凝一下,放下吸氣,做五至七次。

11.肢節宜常搖

具體做法是:兩手握固,連同兩肩,向前輪轉,先左後右,如轉軲轆狀各24次,平坐,提起左腳向前緩緩伸直,腳尖向上,當要伸直時,腳跟稍用力向前下方蹬出,計五次。再換右腳做。能舒展四肢關節。

12.足心宜常擦

古人稱為涼湧泉。湧泉是前足心(腳底前三分之一處)的穴位,認為做此能固腎暖足,交通心腎增進睡眠。具體做法就是:赤足或穿薄襪,用左手抓住左足趾,突出前腳心,以右手掌心的勞宮穴,緩緩圈轉擦動 50~100 次,然後換擦右腳的湧泉。

13.皮膚宜常幹

實為皮膚宜常幹沐浴,古人稱為幹浴。古人反對多沐浴,認為多浴令人傷食倦怠,而主張幹沐浴,他們認為這樣能使氣血流場,肌膚光瑩。具體做法就是:一般是從頭頂百會開始,順次至麵部、左肩臂、右肩臂、胸部、腹部、兩脅、兩腰、左腿、右腿,也可以把部位再細分。

以上十三宜中,發宜常梳可在早晨為之;麵宜多擦每在睡起時為之;足心宜常擦可在臨睡前洗腳後為之;其合一萬每日做 2~8 次。

次序排列是:齒宜常叩、舌宜舔齶、津宜數咽、耳宜常彈、目宜常運、腹宜常摩、濁宜常嗬、肢節宜常搖、穀道宜常提、皮膚宜常幹。

動作的操作的姿勢一般采取坐式。在進行操作過程中,要求情緒安寧,思想集中到動作上去,動作要輕緩,自己必須記數,還要掌握每一口呼吸。對規定的次數可以由少到多逐步增加,達到規定的次數為止,或稍多一些。這種鍛煉,貴在堅持。持之以恒,必有收益。

14.背宜常暖,胸宜常護,大小便宜禁口勿言

古代養生學家認為,人體中主要兩條經絡路線:陽脈之總督、陽脈之海的督脈經,循背而行於身後;陰脈之承任、陰脈之海的任脈經,循胸腹而行於身前;都必須要加以保護。而大小便時緊閉口齒,兩目上視,則可使精氣不隨大小便而外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