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養生十六宜(1 / 2)

99.養生十六宜

日本劄幌某地年逾百歲、鶴發童顏的老嘔,公開了一張珍藏幾代的《養生十六宜》。這十六條養生的要求指的是:“發宜常梳,麵宜多擦,目宜常運,耳宜常彈,齒宜數叩,舌宜舔齶,津宜數咽,濁宜常嗬,背宜常暖,胸宜常護,腹宜常摩,穀道宜常提,肢節宜常搖,足心宜常擦,皮膚宜常幹,大小便宜禁口勿言”。

這十六宜中,除了“背宜常暖、胸宜常護和大小便禁口勿言”是作為日常生活的注意細節之外,其餘十三宜都可以歸結為氣功鍛煉中動功的範疇。

1.發宜常梳

古人稱梳頭為櫛發,他們認為梳頭能夠明目去風。並且每次最好梳頭110下,動作宜輕柔。

2.麵宜多擦

古人稱為浴麵、拭摩神庭。他們認為這樣能夠去邪氣,可使麵上皺斑不生,麵上有光彩。具體做法就為:搓熱兩手,以中指沿鼻部兩側自下而上,帶動其他手指,擦到額部向兩側分開,經兩頰而下,來回30次。

3.目宜常運

古人稱為運睛。他們認為這樣,能去內障外翳,兼能糾正近視、遠視。

具體做法就是:雙目從左轉到右14次,再從右轉到左14次,轉眼睛時要慢,然後緊閉少時,再忽然大睜。

4.耳宜常彈

古人稱為擊探天鼓、掩耳彈枕。他們認為這樣,能夠防治頭暈耳鳴,補益下丹田。操作步驟是:兩手掌心掩耳,暗記鼻息九次,然後以食指壓在中指上,就用食指彈在後腦部,聽到咚咚響聲,共計24次。

5.齒宜常叩

古人稱為叩齒,認為能令人齒堅不痛。具體做法就是:把牙齒上下叩合,先叩大牙24次,再叩前齒24次。

6.舌宜舔齶

這個動作有兩種做法。一種是把舌尖輕輕抵住上齶,古人稱為舌抵上愕;另外一種是用舌關輕輕舔動上齶,同時要注意舌下部位,待口水增多,接著做“津宜數咽”。古人對口水極為重視,把它稱作人身之寶。

7.津宜常咽

古人稱為咽津、胎食。他們認為這樣咽下的口水,能灌溉五髒六腑,潤澤肢節毛發。做“舌宜舔齶”,待口水增多滿口時,鼓漱36下,此對稱為津,分一口或幾口咽下,咽下時喉部汩汩有聲,以意送至下丹田。

8.濁宜常嗬

古人稱為鼓嗬。他們認為這樣能消積聚,去胸隔滿塞。具體做法就是:停閉呼吸,鼓動胸腹部,待感到胸腹部氣滿時,稍抬頭緩緩張口嗬出濁氣,做五至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