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零壓力社交的關鍵在於“說” 稱呼得體是社交語言的“先行官”
與陌生人初次見麵的時候,出於禮貌,我們總是要以一定的稱呼來跟對方進行交談。正確、適當的稱呼,不僅體現了自身的教養、對對方尊重的程度,甚至還能夠體現雙方關係達到了一個怎樣的高度。
在人際交往活動中,對人的稱呼一般可以分為如下幾種:
1.行政職務
這一般是在較為正式的官方活動,如政府活動、公司活動、學術活動等場合中使用的,如“王局長”、“張總經理”、“李董事長”,等等。
2.技術職稱
如“張總工程師”、“劉會計師”等。一般來說這樣稱呼人,說明被稱呼者是該領域內的權威或專家,暗示他在這方麵是數一數二的。
3.學術頭銜
這跟技術職稱不太一樣,這類稱呼實際上表示的是那些人在專業技術方麵的造詣如何,如“法官”、“教授”、“醫生”、“律師”、“博士”等。
4.行業稱呼
如:“警察先生”、“解放軍同誌”、“護士小姐”,等等。在不知道對方職務、職稱等具體情況時一般可采用行業稱呼。
5.泛尊稱
它是指對社會各界人士在較為廣泛的社交麵中都可以使用的表示尊重的稱呼。比如“先生”、“小姐”、“夫人”、“同誌”等。在不知道對方姓名及其他情況如職位、職稱、行業的時候可采用泛尊稱。
除此之外,有時候還有一些稱呼在人際交往中可以采用,比如“叔叔”、“阿姨”等。你這樣稱呼對方,並不意味著對方就一定是你的親叔叔、親姨。這隻是一種敬稱。
在國與國之間的交往中,因為國情、民族、宗教、文化背景等的不同,稱呼也就千差萬別。這個時候,我們一是要掌握一般性規律,二是要注意國別差異。
在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裏,姓名一般由兩個部分構成,一般是名字在前,姓氏在後。對於關係比較親密的人之間,不論輩分可以直呼其名而不稱姓。比如,俄羅斯人的姓名由本名、父名和姓氏3個部分構成。婦女的姓名在婚前使用父姓,婚後使用夫姓,本名和父名往往不變。
日本人的姓名排列和我們中國人的一樣,不同的是姓名的字數比較多。日本婦女在婚前使用父姓,婚後使用夫姓,本名不變。
我們在與陌生人接觸的時候要特別注意,稱呼一定要親切、自然、準確、合理,不可隨意稱呼。在使用稱呼時,一定要注意避免如下幾種錯誤的做法。
1.沒有稱呼
這也就是說不稱呼別人就開始沒頭沒腦地和對方搭訕。這種做法要麼令人反感,要麼會引起誤會,所以千萬要竭力避免。
2.替代性稱呼
替代性稱呼就是非常規性稱呼代替正規性稱呼的稱呼。比如醫院裏的護士喊病人“××床”,服務行業稱呼“幾號”、“下一個”等,其實,這都是不禮貌的行為。
3.易引起誤會的稱呼
因為地域、民族、文化背景等的不同,有些容易引起誤會的稱呼最好不要使用。比如大陸人有一個很傳統、很常見的稱呼就是“同誌”。但是在海外,甚至包括港澳台地區,“同誌”則有另一層特殊的含義——同性戀。
4.不合適的稱呼
比如叫“李局(長)”、“張處(長)”,一般不會引起誤會;但如果叫“王校(長)”、“李排(長)”,就很容易會產生誤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