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錯誤的稱呼
常見的錯誤稱呼通常都是誤讀或誤會造成。誤讀也就是念錯姓名。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對於不認識的字,事先要有所準備;假若是臨時遇到,就要謙虛向人請教。誤會,主要是對被稱呼的年紀、輩分、婚否以及與其他人的關係做出了錯誤判斷。像將未婚婦女稱為“夫人”,就屬於誤會。相對年輕的女性,我們都可以稱其為“小姐”,這樣對方也樂意聽。
6.不通行的稱呼
有些稱呼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比如山東人喜歡稱呼他人為“夥計”,但在南方人聽來“夥計”就是“打工仔”。
7.不恰當的稱呼
我們可以稱呼工人為“師傅”, 可以稱道士、和尚、尼姑為“出家人”,但如果用這些去稱呼其他人,沒準還會讓對方產生自己被侮辱的感覺。
8.庸俗的稱呼
有些稱呼在正式場合不要使用。例如,“兄弟”、“哥們兒”之類的稱呼,雖然聽起來親切,但顯得很沒檔次。
對男人的稱呼,比較單純,一般都稱先生。有些人愛用洋習慣,說成“密司特”,也未嚐不可。可對女子的稱呼,就要兼顧身份了。一般對已婚的女子,用夫姓稱太太。如果她的身份高則稱夫人較為妥當。對未婚的女子,可以稱其小姐。對老師的太太,一般稱師母,這樣才能表示尊敬。
稱呼一個婚姻狀況不明的女子,則用“小姐”較於貿然稱她“太太”要穩妥得多,無論她是16歲或是60歲。寧可讓她微笑地告訴你是太太,也不可使她憤怒地糾正你說她不過是一個“小姐”!
有些在社會上活動的女子雖然已婚,但仍然不高興取丈夫的姓,她們仍願意別人叫她們某小姐。在拜訪她們之前你最好先調查清楚,以免誤事。若有人在旁介紹,則應依介紹人所用的稱呼方法。不可自作聰明,擅自更改。
以上所述是一般性的稱呼法。如果要稱呼的對方,要兼顧到他的職位和身份,則更要謹慎從事。
有時,不宜用“君”字稱呼別人,這多是舊時學校裏年輕的同學們互相稱呼的方式,拿到社會上用時,人們會覺得你還沒有脫離學校的習氣。
千萬不要忽視了稱呼對於一個人的影響,似乎是件極簡單的事,但若你留心現代人稱呼名目的複雜,就會明白一個適宜得體的稱呼常會發生微妙的作用,這樣就不致因錯用而造成不愉快的事情了。
有些場合,如果你適當稱呼對方的名字,也會收到親切愉快的效用,這就要看你的身份與當時的情況靈活運用了。
稱呼在場的許多人,如果不適宜用“同誌”這一泛稱,那麼應按先長後幼、先上後下、先疏後親的次序使用各種不同的稱呼。
許多人都有這樣的體會:如果你隨朋友去拜訪一個你不認識的人,你正為將要結識新朋友而興奮的時候,偏偏那位朋友隻顧自己說話,忘記給你們介紹,你隻能聽而不能講,會感到很尷尬。
要解決這個問題,要麼你請朋友為你介紹,要麼你自己自我介紹。當你渡過這一難關後,你會感到有說不出的輕鬆。
介紹是社交場合絕對不可以忽視的問題。介紹階段,往往是留給別人第一印象的時刻,這對任何人都不是小事。
總之,稱呼是我們與人打交道的開始,慎用、巧用、善用稱呼,有助於我們贏得別人的好感,進而有助於我們達到與人交往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