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零壓力社交的關鍵在於“說” 寒暄是社交的媒觸和潤滑劑(1 / 1)

第二章 零壓力社交的關鍵在於“說” 寒暄是社交的媒觸和潤滑劑

寒暄是交談的媒觸和潤滑劑,它能在交談者之間搭起一座友誼的橋梁,因為寒暄能產生認同心理,滿足人們的親合要求。

有幾位朋友來到港灣邊,想看在這兒舉行的帆船賽。可當他們走向堤壩準備觀看時,被工作人員擋住,不準上去,因為觀眾已經滿了。此時,一位姑娘說她去試試,通融一下大約過了幾分鍾,就看她招呼幾位朋友過去,原來她已經說服了那位工作人員。

她說:“我先跟他寒暄,‘你在這麼熱的陽光下,維持秩序實在很辛苦。你喜歡釣魚嗎?’……接著我告訴他,我們是來看賽船的,可是隻能站在岸邊,根本看不到。於是他說,到堤壩上看得很清楚。”

寒暄是交談的媒觸和潤滑劑,它能在交談者之間搭起一座友誼的橋梁,因為寒暄能使人們產生認同心理,滿足人們的親合要求。

寒暄的形式很多。

1.問候式

兩人見麵可點頭微笑,或說“你好”,或關心地詢問近況:“你的吉他練得怎麼樣了?”然後,交談起來。

2.誇讚式

人都需要肯定與承認,真誠的讚美是一種活躍的寒暄方式。例如:

“小何,你這件裙子可真漂亮!”

“啊,謝謝你!”

短短的話語,雙方都很舒服,可以順利地交談起來。

3.描述式

兩個人見麵後,一方以友好的方式特征描述對方正在做的事情。如:“剛下課?”“回來了?”“上街呀?”

4.言他式

兩人見麵後,談論一些令雙方煩悶的事。如:“今天天氣太熱了!”“車子太擠!”這些寒暄方式,都可以用來與人們建立起人際接觸,為進一步攀談架設橋梁、溝通情感。

寒暄盡管比較單調、平淡且重複,卻不可忽視。路上相見,明明是熟悉的,卻視而不見地擦肩而過,既無體態語(如微笑點頭之類),又無言語表示,隻能給人以傲慢、無禮的印象,觸發敵視情緒。

人際關係行為模式的規律之一是:一方表示的消極行為會引起另一方相應的消極行為,一方表示的積極行為會引起另一方相應的積極行為。以下是A、B相遇時的情景:

A:您好!好久沒見了。

B:是啊。忙嗎?

A:是啊,忙啊?

B:雜事挺多的。您呢?

A:也是東跑西顛的。去哪兒?

B:去圖書館借書。你去係裏?

A:不,去實驗室,上午有個實驗要做。(雙方點頭微笑)再見!

B:再見!

在這個寒暄過程中,A、B雙方的寒暄是主動式、被動式交錯進行,結果給對方留下良好的感覺。

相反,如果一方表示了積極行為後,另一方報之以消極行為,雙方的平衡就會破壞。例如以下的情景:

A:您好!

B:您好!

A:忙嗎?

B:忙。

A:去哪兒?

B:圖書館。

A:再見!

B:再見!

在這個寒暄過程中,B消極被動地應付談話,會使A感到沒有得到應有的感情補償,從而使談話無法繼續下去。

如何積極有效地寒暄呢?一般須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有積極的姿態

在與別人相遇的瞬間,要迅速培養自己的愉快情緒,爭取主動,使對方從你的言行反應中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使其受人尊重的心理需要得到滿足。

2.集中注意力

任何漫不經心的言語隻能使對方感到被輕視。

3.善於選擇話題

根據社會學家的研究,與生人見麵後的4分鍾內,隻宜作一般性的寒暄,如問候、互通姓名、談論一些無關緊要的話題,應絕對避免提出易於引起爭論的話題。至於與老朋友、老同學、老鄉或熟人相見寒暄,也有個選擇話題的問題。

4.講究方式

與生人初次見麵的寒暄,一般需有兩三個問答往複的過程。熟人之間的寒暄,如常見麵,往往隻需一句話、一個招呼,甚至隻需一個眼神、一個微笑、一個手勢。如久不見麵,則宜有兩三個問答往複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