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零壓力社交的關鍵在於“說” 不妨看準對象再說話(2 / 2)

根據對方的心境,進行不同的對話。對方情緒好,願意深談,就應該暢所欲言;對方情緒不佳,就應該少說幾句,或者結束談話。俗話說:“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

有一定素養的人,不論在公共場合發表演講,還是和別人隨意交談,他除了注意自己(說話人)以外,也會時時注意說話的對象(聽話人)。

一個懂得處世的、有社交經驗的人,都會在說話的時候思量對方應該適合什麼樣的交談方式。比如對知識分子,用語就該文雅、委婉;而對工人,用語可以直接、爽快;而對鄉下老大娘,用語就要通俗、樸實一些。這就恰到好處地適應了不同對象的不同愛好和文化修養。

但是生活中還是有許多人忽略了說話的技巧。

謝某大學法律專業畢業後,到雲南某一礦產公司擔任職業經理人一職,一年後身無分文回到老家,抓起電話就打給他的李老師,準備訴苦。李老師那天早上感冒聲音沙啞,不像以往那麼悅耳清脆,謝某第一句話劈頭就問:“老師,聽你的聲音怎麼這麼沙啞?你比以前蒼老了。”李老師一聽口音就知道是那個大大咧咧的學生謝某打過來的電話,隻簡單地說了一句,“因為感冒了還要去醫院抓點藥,有什麼事以後再聯絡吧”,老師就掛掉電話了。連續幾天,學生謝某一直不停地打電話、發短信給李老師,想和老師傾心長談,但李老師隻是輕描淡寫地找個借口就匆匆掛掉了。

我們暫且不論李老師的婉言回避學生的求教是否正確,就說一個學法律專業的大學生,多少應懂點對話技巧,即使是很熟悉的老師或者朋友,說話也不能那麼冒冒失失。掌握人際交往的語言藝術,對己、對人都是一種尊重。從學生謝某在電話中對老師說的幾句話中,細心的人就可看出,學生謝的一句“你比以前蒼老了”就讓人聽了不舒服。試想,一年不見的老師,一開口連句禮節性的話都沒有,竟然冒出那句很不得體的話,誰聽了心裏都會有點疙瘩,何況是已上了歲數的李老師呢?由此也不難推出學生謝某在雲南未能拓展自己的事業而草草收兵的原因了。不看準說話對象,不講究對話技巧,這是學生謝屢說屢碰壁的症結所在。

看來,在日常交往中注意說話對象的身份,在交談中特別重要;若忽視這一點,往往會引起別人的反感,影響了和諧的人際關係。 讓思想走在語言前麵,在人際交往中講究說話技巧,看清說話對象,想好了再說,相信我們都會獲得好人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