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抓好大事,做好決策
********************************************
著名管理學家赫伯特·西蒙說:“決策是管理的心髒,管理是由一係列決策組成的,管理就是決策。”可見,決策是企業管理的核心,它關係到企業的興衰榮辱、生死與共。可以說,領導者科學理性的決策就等於企業成功了一半。
********************************************第三章抓好大事,做好決策
儒佛爾定律:沒有預測,就沒有決策的自由
預測是決策的前提和依據,是決策中不可缺少的環節,預測能為領導者提供決策對象可能發展的方向和趨勢。法國未來學家H.儒佛爾說:“沒有預測活動,就沒有決策的自由。”儒佛爾的這一論斷,被人稱為“儒佛爾定律”。
麵對瞬息萬變的市場,麵對海量的信息,怎樣利用,如何決策?首先就是要通過調查研究和綜合分析來認識現在和預測未來。決策是麵對未來的,對未來的事態隻能估計和預測。如果決策者對決策所需的信息資料掌握得比較全麵、準確、及時,如果決策者對信息資料的分析實事求是而又符合邏輯,那麼他對未來的預測就會相對精確,對各種狀態的概率估計就會基本符合客觀世界的本來麵目,他所做出的決策承擔的風險就會較小,成功的可能性就會較大。
林炯燦能在香港建立食米王國,就與他超凡的預測能力相關聯。林炯燦很早就開始經營自己的米店,但由於競爭激烈,效益總是不好。林炯燦苦苦尋求改變這種狀況的良策。後來,他偶爾從漸漸開始流行的小家庭的社會現實中看到了商機:從前流行大家庭,一家七八口,甚至三代同堂。所以顧客會一次購買好幾袋米儲存。自從小家庭製度流行之後,市民已無意一次購買太多大米。可是,米的包裝卻仍然沿用傳統的大麻包,既不美觀,也不實用。於是他預測到:小包裝的大米將會受到顧客的歡迎。
想到就行動。林炯燦先行改良了食米的包裝,推出了“小包米”,用膠袋包裝,擺放在超級市場售賣,結果大受歡迎!不久其他米商開始紛紛仿效。正是通過這一招,使林炯燦的米店取得了在食米行業中不可取代的地位。同樣,香港的李嘉誠先生也是因為善於預測,才成就了自己的事業。在20世紀的50年代中期,李嘉誠創辦了“長江塑膠廠”,主要是生產塑料玩具。然而,當時的玩具市場已經飽和了,工廠生產出來的玩具積壓日增,工廠難以為繼,瀕臨倒閉的邊緣。李嘉誠積極地尋找著出路。
一次偶然的機會,李嘉誠翻閱報紙,突然一則信息映入眼簾。那是一則報道,講的是本地的一家小塑料廠,正在生產製作塑料花準備向歐洲銷售。李嘉誠眼睛一亮,馬上思索起來。他想到了“二戰”以來,歐美生活水平雖有所提高,但是還沒有廣泛種植草皮和鮮花,因為他們缺乏經濟實力。然而,他們對花草是有偏愛之情的。李嘉誠由此做出判斷,在一段時期內,歐美必將大量使用塑料花,用於裝飾各種場合。有需求就有市場。李嘉誠決定牢牢抓住這個難得的機會。於是立即開始了企業轉產,進行塑料花生產。
正是靠著這些塑料花出售贏得源源不斷的利潤,幾年後,李嘉誠就成為了香港大富翁之一。信息就是機遇,抓住機遇就抓住了企業的命脈,林炯燦和李嘉誠的成功就是很有力的說明。做有心人,處處可發現信息。領導者對企業未來的走向沒有十足的把握,但可以十分用心的去做精確的探究。隻有準確的預測,才能為企業的決策提供支撐,使信息產生價值且轉化為資本效益。
知而思之:
領導者隻有廣泛、及時、準確地掌握各種相關信息,才能縱觀全局,預見未來,運籌帷幄,最終立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