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要在回到兼愛和別愛的差別上來,別愛是以血緣關係為中心層層向外推展的愛,我們愛自己的父母勝過愛別人的父母;愛自己的朋友勝過愛陌生人;愛自己的國家勝過愛別人的國家,這是因為在愛別人的過程中,我們是以遠近親疏關係為標準來選擇對象的。父母對子女的愛恰恰是別愛最典型的代表,因為血緣關係可以說是這個世界上人與人之間最為堅固的紐帶了。所以說父母對子女的愛,並不能稱之為博愛。
而墨子所倡導的兼愛思想,才是真正的博愛,墨子要求人們要無差等的去愛身邊甚至世界上所有的人,這和我們今天所提倡的博愛精神完全吻合。一個人扶起自己摔倒的孩子,是處於本能;而扶起陌生人的孩子,則是博愛情懷的體現。
博愛是一種價值觀,是一種崇高的人性之愛。以無私的博愛精神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特裏薩修女就是用自己的仁愛一生實踐這這種高尚精神。
特裏薩修女,這個平凡而偉大的女性,她的足跡到國印度、到過加爾各答,到過每一處赤貧者包括麻風病人、瀕死者的棲息地———街頭、陋巷、橋洞、下水道、墓穴,她在這裏拯救赤貧,與最貧窮最肮髒最愚昧的人為伍,並且如此生活而終其一生。
特裏薩修女一生都過著與赤貧者同樣的生活,並且是他們中的一員。她身後遺物僅有一身道袍和一雙塑料鞋,但是她精神的富有讓所有的人都感覺到自己的貧窮。在她這種博愛精神的感召下,她的身邊聚集了大批的追隨者,其中有不少義工是富翁。
印度前總理這樣概括她:“她是光明和希望的象征,她抹幹了千千萬萬苦命人的眼淚。”
特裏薩修女就這樣穿一身洗舊的道袍,拎一隻舊布袋,登上了諾貝爾頒獎大會的領獎台,也走進了世界上所有愛心人士的精神中。
我們大多數人內心深處,都深藏著這樣的渴望,想看到財富以外的價值,看到被精神占據的人格,從特裏薩身上,我們看到了,這就是博愛,無私的犧牲和給予!
善是這個世界上最強大的力量,在人性的善良麵前,再凶惡的人也會放下屠刀浪子回頭。博愛是人性中最高尚的品質,博愛需要寬廣的心胸去容納這個世界,因而能夠做到博愛的人都有一個寬廣的胸襟;博愛倡導愛己也愛人,因而這個世界因為有愛的存在而更加美好;博愛需要懂得首先給予,才有可能獲得,因而我們的社會因博愛而充滿溫暖。
把愛給予親人、給予朋友,是每個人都能夠做到的,而能把這愛給予不認識的人、甚至是在平時反目的敵人遇難的時候也能伸出援助之手,才是愛的至高境界——無私而廣大的博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