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兼愛非攻——為人處世的藝術 “非攻”中的哲理(2 / 2)

從這個小故事,我們不難發現在墨子非攻思想中運用的大智慧,他在說服公輸般和楚王時的機變思維和邏輯推理,更是讓人欽佩。墨子倡導“非攻”是主張天下大不欺小、強不壓弱、富不傲貧,但並不是主張“不戰”,當大國強國發動戰爭後,小國弱國是忍氣吞聲甘受淩辱呢?還是應該奮起反抗捍衛尊嚴呢?答案當然是後者。這就要我們細細品位墨子非攻思想中蘊含的大哲理。

首先,墨子采取了“先禮”的措施。

墨家針對當時諸侯間的兼並戰爭而提出的反戰理論。墨子認為,戰爭是天下的"巨害",無論對戰勝國還是戰敗國都將造成巨大損害,因之既不合於"聖王之道",也不合於"國家百姓之利"。在墨子的著作中,他對各種為攻戰進行辯護的言論都作出了批駁,希望通過說服的方法讓統治者放棄發動戰爭的主張,墨子是通過對戰爭的獨特分析來陳述道理,讓統治者意識到戰爭給國家、社會和人民帶來的災難,因而放棄戰爭。

另外,墨子和他的弟子們也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奔走於諸國之間進行遊說,希望通過這種方式把戰爭製止在萌芽狀態,但春秋戰國特殊的曆史環境決定了墨子這種做法的行不通,當諸侯們征伐他國以擴大自己疆土,掠奪百姓以增加自己財富的時候,當統治者們的權力和金錢欲望急劇膨脹的時候,誰還能靜下心來聽墨子這種息戰火止兵戈的主張?因而墨子的說服並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除了上麵講到的止楚攻宋這唯一的一次勝利之外,墨子采取的“先禮”措施,都沒有成功。

在“先禮”行不通的時候,墨子有采取了“後兵”的策略。

既然無法說服統治者放棄戰爭,就隻好應對了。那麼該怎樣對待大國發起的不義戰爭呢?是消極抵抗還是積極防禦?墨子選擇了後者。

墨子的防禦理論主要是針對弱者的如何防守而建立的。為了抵禦非正義的攻擊,以墨子為首的墨家子弟發明了很多協助防守的巧妙器具,並且,墨子和他的弟子們還親自幫人守城,單是這種舍己為人的大無畏精神,就足以讓侵略者折服了。

在墨子的學說中,軍事思想占很大的比重,而守禦的理論和技巧又是其軍事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據考證,《墨子》全書在沒有散佚之前共有71篇,其中城守就占了20篇,集中論述了在“甲兵方起於天下,大攻小、強執弱”的戰爭形勢下,小國進行積極有效守禦的戰略戰術。墨子的軍事思想也因此被稱為守禦思想,和《孫子兵法》所倡導的進攻思想成為我國兵法史上的雙璧。

墨子不僅用有效的實戰技巧作為自己“後兵”策略的基礎,還主動提出支持“誅討”的正義戰爭。墨子倡導“非攻”而不是“非戰”,他不是不加區分的反對一切戰爭,而是支持“誅無道、伐暴君”的正義之戰。

無論是積極防禦不義之戰,還是主動發起正義之戰,都和墨子的非攻思想沒有矛盾,無論是哪種戰爭,墨子的出發點都是為了最小限度的減少戰爭帶來的危害,都是站在人道主義的立場為民眾著想。墨子主張並實行的對“攻戰”的防禦和抗擊,是他反戰思想的具體實踐和表現形式。無論從他的思想理論體係分析,還是從他的社會實踐活動考察,他都是反戰的。

墨子就是通過“先禮後兵”的策略來實現他的非攻理想,他拒絕暴力、力主和平的偉大人道主義精神,更是非攻思想的升華。我們繼承墨子的思想淨化,並不是要生搬硬套、照本宣科,而是應該舉一反三,善於從樸實的論述中發掘人生的大智慧,從文字背後體會人生的大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