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兼愛非攻——為人處世的藝術 “攻”和“伐”的區別(1 / 2)

第二章 兼愛非攻——為人處世的藝術 “攻”和“伐”的區別

今遝夫好攻伐之君,又飾其說,以非子墨子曰:"以攻伐之為不義,非利物與?昔者禹征有苗,湯伐桀,武王伐紂,此皆立為聖王,是何故也?"子墨子言曰:“子未察吾言之類,未明其故者也。彼非所謂'攻',謂'誅'也。”(《非攻下》)

現在一般喜好攻伐的國君,又辯飾其說,用以非難墨子說:"(你)認為攻戰為不義,難道不是有利的事情嗎?從前大禹征討有苗氏,湯討伐桀,周武王討伐紂,這些人都立為聖王,這是什麼緣故呢?"墨子說:“您沒有搞清我說法的類別,不明白其中的緣故。他們的討伐不叫作'攻',而叫作'誅'。”

墨子認為,春秋戰國的兼並戰爭都是違背“兼愛”原則的,他對戰爭的殘酷性和欺騙性作出了深刻的披露,認為戰爭是“奪民之用,廢民之利”,在春天進行農民就不能耕種莊稼,在秋天進行農民就不能在田間收獲,戰爭不但害民時而且費民財,給國家和社會帶了了嚴重的損害,因此墨子反對戰爭,提出了自己的“非攻”思想。

但是,墨子並不一概反對所有的戰爭,他隻是反對無故“攻伐無罪之國”的侵略戰爭,有兩種戰爭,墨子是持支持態度的。

一種是防禦性的戰爭,墨子雖然主張“非攻”,但在外敵入侵,侵城掠地時,他並不主張弱小國家束手待斃,而支持采取積極有效的防禦措施,捍衛自己國民的利益。為此,他特地寫了《備城門》等篇章介紹守城防禦的具體措施,而且,他和墨家子弟們也身體力行,用行動來實踐自家的學說,墨子本人就曾幫助宋國抵禦楚國的進攻。可以說,“非攻”的主張,是墨子站在小生產者立場,從反對破壞生產,保全他們生命財產安全的角度提出的,因為墨子深知,戰爭的最大受害者是民眾。

另一種是討伐性的戰爭,墨子把非正義的掠奪戰爭稱為“攻”,他的“非攻”思想主要就是針對這種不義戰爭提出的,墨子反對侵略性質和掠奪性質的戰爭,反對“大則攻小也,強則侮弱也,眾則賊寡也,詐則欺愚也,貴則傲賤也,富則驕貧也”,認為發動掠奪戰爭是一種極不正義的犯罪行為,會給個體勞動者和整個社會帶來巨大的危害。戰爭是“天下之巨害”,沒有什麼能比戰爭帶來的危害大,隻有製止互相征伐,社會才能得到安寧。墨子甚至主張“伐無道,誅暴君”,認為如果國君無道,民眾可以推翻他,另擇有德有才者作為統治者,這種思想無論是在古代還是在現代,都有著深刻的現實意義。

墨子還列舉了上古三位聖王的事例來證明他的論點:

三苗大亂時,太陽在晚上出來,血雨下了三天不停,龍在祖廟出現,狗在街上哭叫,夏天水結冰,土地開裂而水沸騰,五穀不能成熟。於是上天下命誅殺他,古帝高陽在玄宮向大禹授命,讓他去征討有苗。大禹親自拿著天賜的玉符去征討,這時雷電大震,有一位人麵鳥身的神,恭謹地侍立,用箭射死有苗的將領,苗軍大亂,後來就衰微了。大禹在戰勝三苗後,劃分山川,節製四方,於是神民和順,天下安定。這就是大禹討伐有苗。

夏王桀的時候,日月失時,寒暑無節,五穀枯死,國都有鬼叫,鶴鳴十個晚上。於是天在鑣宮命令湯,讓他去接替夏朝的天命,因為夏德已亂,上天已經把他的命運終斷。湯於是奉命率領他的部隊,向夏邊境進軍。天帝派神暗中毀掉夏的城池來幫助湯打贏這場戰爭,而且,湯接受夏的民眾,最終戰勝了夏。戰勝後,湯在薄地會合諸侯,表明天命,天下諸侯皆來歸附。這就是湯誅滅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