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兼愛非攻——為人處世的藝術 “攻”和“伐”的區別(2 / 2)

商王紂時,祭祀失時,夜中出了十個太陽,薄地下起了泥土雨,九鼎遷移位置,女妖夜晚出現,鬼神在晚上歎喟,有女子變為男人,天下了一場肉雨,國都大道上生了荊棘,紂王不思悔改反而變本加厲的放縱自己。於是,上天派赤鳥口銜圭,降落在周的岐山社廟上,圭上寫著 “上天授命周文王,討伐殷邦。”於是賢臣泰顛來投奔幫助,周武王即位後,夢見三位神人對他說:“我已經使殷紂沉湎在酒樂之中,(你)去攻打他,我一定使你徹底戡定他。”武王於是去討伐商紂,滅商興周。武王戰勝殷商後,承受上天的賞賜,命令諸侯分祭諸神,並祭祀紂的祖先,政教通達四方,天下歸附,繼承了湯的功業。這即是武王誅紂。

墨子通過這三位聖王的功績,來證明這樣的事實:討伐不義的戰爭,不是“攻”而是“伐”,掠奪性的攻擊戰爭是違背上天旨意的,是要受到懲罰的,而對昏君的誅滅也是上天對黎民的拯救,因而是正義的。像大禹討伐三苗,商湯誅滅夏桀,周朝取代商製,都是這種正義的討伐戰爭,墨子對此是支持的,並找到“天意”這樣一個依托來充實自己的觀點,使之更加讓人信服。

當然,墨子的這種認識還存在著一定的偏頗,因為朝代的更替並不是上蒼的旨意,而是曆史發展的必然,但在當時所處的特殊時代,墨子能對戰爭作出這樣的區分已經是難能可貴了,而且,他所支持的討伐戰爭,也是具有曆史進步意義的。

墨子的非攻思想在戰爭年代,尤其是在春秋戰國這樣一個必須經過戰爭來實現和平的特定環境中,是無法實現的,在當時沒有一個君主采用他的這種政治主張,因為在戰亂中,如果不用戰爭來保衛自己,自己就會被戰爭吃掉,所以墨子的這種美好社會理想最終成為了夢想。

然而,墨子的“非攻”思想還是有很多值得我們繼承和發揚之處,就像上麵所說的,戰爭有攻和伐的區分,聯係到我們現實生活中,就是要在為人處世中掌握進退的藝術,我們不應該主動的攻擊他人,但在自身利益受到傷害,尤其是麵對邪惡的時候,決不能坐視不理,而是“該出手時就出手”,因為在很多時候,“伐”就是保衛自己的利益。

同樣是戰爭,因為對象和動機的不同而有了“攻”和“伐”的分別,在生活中,也是如此,同樣一個舉動,因為目的和環境的差別而有“義”和“不義”的不同。比如說對一個人的責罵,如果是無緣無故,那麼是個人的品質問題;而如果是針對他的錯誤品行,那麼就隻是方法問題了,甚至有人支持這種方法。

可見,任何事物都不是絕對的,戰爭有攻伐之分,我們在處理自己身邊的事務時,也要掌握這種尺度,我們反對主動的“攻”,但我們支持正義的“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