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兼愛非攻——為人處世的藝術 防禦是最好的立身之道
大國之攻小國也,則同救之,小國城郭之不全也,必使修之,布粟之絕則委之,幣帛不足則共之。以此效大國,則小國之君說。人勞我逸,則我甲兵強,寬以惠,緩易急,民必移,易攻伐以治我國,攻必倍。(《非攻下》)
對大國攻打小國,就一道前去解救;小國的城郭不完整,必定使他修理好;布匹糧食乏絕,就輸送給他;貨幣不足,就供給他。以此與大量較量,小國之君就會高興。別人勞頓而我安逸,則我的兵力就會加強。寬厚而恩惠,以從容取代急迫,民心必定歸附。改變攻伐政策來治理我們的國家,功效必定加倍。
墨子的非攻思想,主要是反對攻伐掠奪的不義之戰,反對當時的“大則攻小也,強則侮弱也,眾則賊寡也,詐則欺愚也,貴則傲賤也,富則驕貧也”的掠奪性戰爭,出於對民眾的人道主義關懷,墨子反對這些給人民群眾帶來深重的災難不義之戰。
然而墨子也深知,單純的講道理,大國君主是不會主動放棄戰爭的,因而主張小國“深謀備禦”,用積極的防禦來製止以大攻小的侵略戰爭。因為戰戰爭一旦開始,無論勝敗都不可避免要災及百姓,所以勝利的最高境界是不戰而屈人之兵,讓侵略者在沒有發動戰爭之前就放棄掠奪的目的。
而讓大國主動放棄戰爭的辦法隻有一個,那就是讓他們明白,即使他們是大國,也無法取得戰爭的勝利,如果統治者知道在這場戰爭自己注定是失敗者,那麼他肯定不會選擇進攻。小國自保的武器就是積極有效的防禦,也就是墨子所說的“惟非攻,是以講求備禦之法”。在這個時候,積極而有效的防禦,才是小國的立身之道。
在《非攻》所講述的故事中,墨子通過應對禽滑厘的詢問,對十二種攻城方法一一進行了有效防禦,讓禽滑厘討不到半點便宜,從而知難而退。而墨子阻止楚王攻打宋國的遊說,之所以取得成功的原因就是墨子一一破解了公輸般的攻城之法,既然自己的策略已經被識破,在去實戰已經沒有意義,於是楚王放棄了攻打宋國的打算。
墨家的非攻思想和防禦戰術是絕對沒有衝突的,甚至墨家相當提倡保護弱者的防守戰。為了抵禦非正義的攻擊,盡可能的減少戰爭給弱小國家帶來的危害,以墨子為首的墨家子弟發明了很多協助防守的巧妙器具,更總結出了很多防守戰的經驗心得,形成了墨家獨特的防守理論。《墨子》一書中,有相當程度的篇幅是寫關於防守戰和防守工具的,如《備城門》等,墨也因善於守城而被稱為“墨守”。墨子的防禦理論在中國兵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後世的兵法家們常把《孫子兵法》和《墨子》相提並論,二者一擅攻、一擅守,一講究計謀、一講究技巧,二者相得益彰,對傳統兵學的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墨子的防禦理論體係理論以城池防守為核心,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麵:
倡導積極準備,力爭做到有備無患。墨子認為“備者,國之重也。食者,國之寶也;兵者,國之爪也;城者,所以自守也。”為了奪取守城作戰的勝利,墨家總結出了防守圍城的14個必備條件,如“城厚以高;壕池深以廣 ;樓撕修;守備繕利;薪食足以支三月以上;人眾以選;吏民和;大臣有功勞於上者多”等,墨家認為,隻有這14個條件具備了,城池才可以守得住。隻有在戰前準備好充足的糧食,城池堅固,兵源充足,才能無後顧之憂;在戰前需要進行後勤、城防、軍備、外交、內政等物質和精神上諸方麵的充分準備,才能獲得守城防禦戰鬥中的有利條件和主動地位,贏得防禦作戰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