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兼愛非攻——為人處世的藝術 非攻的人道主義思想
今王公大人、天下之諸侯則不然。將必皆差論其爪牙之士,皆列其舟車之卒伍,於此為堅甲利兵,以往攻伐無罪之國,入其國家邊境,芟刈其禾稼,斬其樹木,墮其城郭,以湮其溝池,攘殺其牲牷,燔潰其祖廟,勁殺其萬民,覆其老弱,遷其重器,卒進而柱乎鬥,曰:"死命為上,多殺次之,身傷者為下;又況失列北橈乎哉?罪死無赦!"以■其眾。夫無兼國覆軍,賊虐萬民,以亂聖人之緒。(《非攻下》)
現在的王公大人、天下的諸侯則不是這樣。他們必定要指使他們的謀臣戰將,都排列其兵船戰車的隊伍,在這個時候準備用堅固的鎧甲和銳利的兵器,去攻打無罪的國家,侵入那些國家的邊境,割掉其莊稼,斬伐其樹木,摧毀其城郭,填塞其溝池,奪殺其牲畜,燒毀其祖廟,屠殺其人民,滅殺其老弱,搬走其寶器,終至進而支持戰鬥,(對士卒)說:"死於君命的為上,多殺敵人的次之,身體受傷的為下。至於落伍敗退的呢?罪乃殺無赦!"用這些話使他的士卒畏懼。兼並他國覆滅敵軍;殘殺虐待民眾,以破壞聖人的功業。
墨家學說的核心思想是“兼愛”,兼愛延展開來,具體到國與國之間,就是“非攻”。墨子“兼愛非攻”政治主張的實質是“愛利百姓”,墨子本人也以“興天下大利,除天下之害”為己任,墨家之徒的言論行動,也都是以國家、百姓、人民的利為準繩。
周朝進入春秋戰國時期,戰爭頻仍,導致哀鴻遍野,民不聊生,民眾渴望彌兵息戰,休養生息。墨子站在下層百姓的立場,代表小生產者及廣大民眾,提出了“非攻”的政治主張,就這一點講,墨子的思想是有積極意義的。自古及今,不論什麼形式的戰爭,首當其衝的受害者總是人民群眾,為了把人民從戰爭的深淵中解救出來,墨子提出了“非攻”的社會理想,希望通過推行自己的這種政治主張,確立一種社會準則,來實現“興天下大利”的人生追求。
雖然墨子學說在當時需要通過戰爭來結束動蕩的特殊時期,沒有生存的土壤,但墨子在反對戰爭的“非攻”思想中所體現的人道主義精神是我們永遠值得提倡的。
墨子的人道主義思想,主要通過《非攻》等篇章對戰爭的批判體現出來。
墨子首先揭露了戰爭的危害。
戰爭是殺人的機器,每一場戰爭都充滿了殘酷性,在戰爭之中,不但將士們流血漂櫓,即使婦幼老弱,也難於幸免。《非攻中》篇裏這樣描述戰爭的殘忍:今攻三裏之城,七裏之郭,......殺人多必數於萬,寡必數於千。墨子連用八個“不可勝數”,來揭露戰爭直接殺人和間接帶來的危害:
殺出兵時所用的竹箭、羽旄、帳幕、鎧甲、大小盾牌和刀柄,多得數不勝數;
戈矛、劍戟、兵車,拿去用後破碎弊壞而不可返回的,多得數不勝數;
出征帶去的肥壯牛馬死掉的,多得數不勝數;
戰爭時因為道路遙遠,因為糧食短缺而死亡的人,多得數不勝數;
戰爭時人民居處都不安定,百姓因流離失所而死亡的,多得數不勝數;
百姓因戰爭貽誤農時,因為凍餒和疾病而死者,多得不可勝數。
喪師之事多得數不勝數,
軍士因而陣亡而導致喪失後代的,多得數不勝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