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兼愛非攻——為人處世的藝術 非攻的人道主義思想(2 / 2)

連年不斷的兼並戰爭中,使得百姓在水深火熱中欲生不得,欲活不能,然而,當時的王公大人,為了自身的利益,根本不顧人民死活,屢屢攻伐無罪之國。麵對戰爭的罪惡,墨子奔走呼告,希望自己的非攻理想能為統治者所采納,進而救黎民於水火。

戰爭也是政治的繼續,很多統治者發起戰爭,或者是為了滿足自己不斷膨脹的權利欲望,或者是為了得到更多的財寶,無論是哪種情況,戰爭都充滿了掠奪性。戰爭掠奪的對象首先是本國的人民,因為備戰需要資金,統治者自然會加倍的壓榨民眾,用以招兵買馬,置備武器。備戰要“奪民之用、廢民之利”,就會導致百姓饑不得食,寒不得衣,勞不得息。當戰爭開始後,掠奪的對象有增加了被侵略國家的民眾,他們的家園被焚毀,財物被搶奪,甚至妻離子散。《非攻下》描繪了這樣一幅慘景:入其國家邊境,芟刈其禾稼,斬其樹木,墮其城郭,以湮其溝池,勁殺其萬民,覆其老弱,遷其重器,卒進而柱乎鬥。戰爭的掠奪性由此可見一斑。

古人言:“春秋無義戰”, 《春秋》記載,到戰國中期,諸侯國從春秋時期的147個銳減到“萬乘之國七個,千乘之國五個”。由此我們不難想象戰爭攻伐的激烈和掠奪的殘酷。

墨子也揭露了戰爭的欺騙性。

墨子認為,戰爭是分為兩種情況的,那些攻伐無罪之國的人,往往找出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來竭力掩蓋自己侵奪的真相。喜好攻伐的君主會說:我不是為了金玉、美女、土地,我隻是想在天下以“義”立名,以“德”求取霸主地位,我發動的戰爭是正義的。而墨子則反駁,認為如果把戰爭的費用,用於治國,更能樹立君主的威望和德行。墨子還用晉國的智伯盲目發動戰爭而最終失敗的事實,駁斥了那些欺騙民眾士卒宣揚可以取得攻戰勝利的論調。

墨子行事的原則是“利人乎,即為;不利人乎,即止。”所以,他不是反對所有的戰爭,他批判的是“攻伐無罪之國”,甚至主張“誅滅無道之君”。在墨子看來,防禦和討伐是正義的戰爭,應該受到支持。

墨子對戰爭的根源和解決的途徑也進行了闡述。

墨子認為,春秋戰國時代社會動亂的根源是“天下禍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愛生也”。認為之所以會出現紛爭禍患,是因為天下人不能夠做到相互關愛。如果強不執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詐不欺愚。那麼,天下就不會出現動亂,社會就能夠穩定,民眾才能安居樂業。

認識到戰爭的根源,墨子提出了提出“兼相愛、交相利”的偉大主張,這在中國思想史上是獨樹一幟的創新之舉。在墨家學說中,“兼愛“和”非攻“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麵,兼愛是解決戰爭的理論,非攻則是實踐這個理論的行動。墨子從“兼相愛,交相利”的原則出發,主張“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作為實現自己和平夢想的理論支撐;又通過設壇講學,自己周遊列國遊說諸侯,讓自己的弟子們在諸國出仕等方法,推行自己的“兼愛非攻”的理論,作為實現自己和平理想的具體行動。

墨子和墨家弟子們,從愛利百姓的高度出發,極力反對攻伐之戰,維護人間的和平生活。他們死不旋踵,赴湯蹈刃的精神,充分顯示出墨家弟子崇高的人格力量,他們所高揚的人道主義情懷,將永遠為後人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