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尚同尚賢——人才管理的智慧 《尚賢》中的人才管理思想(2 / 3)

對於如何用才惜才,墨子提出了三個方法:

高予之爵。

就是說統治者要給賢能之人以高官,隻有位置尊貴了,才能讓民眾信服,如果爵位不高,民眾對他就不會敬重,如果權力不大,民眾對他就不畏懼。同樣一句話,普通人和行政長官說出來,分量就不同;同樣的解決問題方法,普通人提出來就無法實行,而由官員提出來就很容易得到落實。因而,要給賢人以高官重爵,隻有賦予了賢人相應的地位和權力,才能讓他們有實際的權力來協助統治者施政、治理國家。

重予之祿。

意思是要給賢人以實際的利益,在經濟上給他們好處,如果俸祿不厚,民眾對他就不信任。古代官員養家立業,依靠的都是俸祿,如果他們的薪水連養家糊口都不能滿足,誰還有心思去治理國家,的那個官員們為生計而煩惱的時候,也就很容易滋生腐敗。因而墨子提出,對待賢才,還應該給他們經濟上的保證,隻有在後顧無憂的情況下,賢士才能專心於國家的治理,才能更好的發揮自己的才智為國效力。

任之以事,斷予之令。

在給賢才們高官厚祿之後,還要給他們具體的任務和施政的權力。賢士的聰明才智,隻有在具體的治理過程中,才能得到具體體現;賢士為國家所作的貢獻,也隻有在輔助君王治理國家的具體事務中才得到實現。因而,要想賢士有所作為,隻有先給他分配任務,讓他們從事具體的工作。而在他們施政的過程中,要想使自己的政見得到落實,就必須擁有權力,能夠在自己的領域內有賞罰專斷的權力,這樣才能對民眾實施具體有效的管理。

簡單的說,對待賢士要“貴富之”、“敬重之”、“委以重任”,給與賢士地位、金錢、權力,並不是簡單的賞賜或者收買人心,而是為了賢士能更好的為國家服務。

在任何識才、薦才、用才之外,墨子還提出了很多具體的用人措施和管理智慧,如對待賢才要做到用人不疑、對待賢士的缺點要善於包容,要讓賢士們各盡其能、發揮優長等等;如

“舉公義、避私怨”的推薦人才觀念、“官無常貴、民無終賤”的平等觀念、“有能則舉止、無能則下之”的任用人才思想、“因官授祿、論功行賞”的獎懲原則等等。

總之,墨子的尚賢思想主張中,蘊含著豐富的管理智慧,他所提出的尚賢尚同相結合的人才管理思想係統,對曆代帝王的統治和施政有深遠的指導意義和影響。即使在今天,我們仍然那考研從中學到很多寶貴的經驗,很多企業管理階層甚至把墨子的人才管理思想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

墨子所提出的評價人才的標準、選拔人才的原則、任用人才的方法以及對待人才的態度,對現代的企業管理者和國家的行政官員,提供了一個人才管理方法和模式的例證,有很實用的現實意義。

君不為而賢臣為

曰:“天子之視聽也神!”先王之言曰:“非神也。夫唯能使人之耳目助己視聽,使人之吻助己言談,使人之心助己思慮,使人之股肱助己動作。”助己視聽者眾,則其所聞見者遠矣;助之言談者眾,則其德音之所撫循者博矣,助之思慮者眾,則其談謀度速得矣;助之動作者眾,即其舉事速成矣。故古者聖人之所以濟事成功,垂名於後世者,無他故異物焉。(《尚同中》)

說:“天子的視聽如神。”先王說過這樣的話:“並不是神,而是能夠使他人的耳目幫助自己視聽;使他人的唇吻幫助自己言談,使他人的心幫助自己思考,使他人的四肢幫助自己動作。”幫助他視聽的人多,那麼他的所見所聞就廣大了;幫助他言談的人多,那麼他的聲音所安撫範圍就廣闊了;幫助他思考的人多,那麼計劃很快就能實行了;幫助他動作的人多,那麼他所做的事情很快就能成功了。所以古代的聖人能夠把事情辦成功、名垂後世,沒有別的其他所謂神的原因。

墨子認為,古代的聖王之所以能夠治理好自己的國家,除了自己德才兼備的品質外,更重要的一點是他們懂得如何讓自己的臣子即賢才們為自己的服務,通過他們的眼睛耳朵來知曉錢千裏之外的事情;集他們的智慧和才能來治理國家;把任務分配給給臣子們去完成,而不是自己親自去做。在中國漫長的封建時期,統治者們從曆代治國的經驗中總結出這樣的道理:君閑臣忙國則興,君忙臣閑國則衰。凡是那些在政治上有建樹的君王,無不采取了這樣的施政方式,即君王無為而讓臣下為。

當然,墨子所說的“無為”並不是黃老學說中的“無為”,老子認為天下“無為才能治”,他主張帝王不應該有所作為;而墨家學說中的“無為”是指帝王不去親自做具體的事件,而應該站在統領全局的角度,讓臣子們在自己的旨意下治理國家。這樣,君主才能有充分的時間和精力運籌帷幄,而不是被繁瑣瑣碎的小事絆住手腳。墨子還認為,不單單是君主應該這樣做,每一個行政長官都應該這樣做,自己統領全局,讓下屬們去完成具體的工作,隻有這樣,才能實現有效的施政和管理。

在漢文帝時,有一次文帝把丞相召進宮問政府稅收的情況,右相周勃麵紅耳赤、急得汗流浹背也答不出來具體的數字,這時,左丞相陳平上前回答說:這應該去問專門管稅收的治栗內史。於是文帝很不高興地問道:“各事都有專人所管,那要你這宰相幹嗎?”陳平坦然的回答說:“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遂萬物之宜,外鎮撫四夷諸侯,內親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也。”

從陳平的回答我們不難發現,其實他才是真正的長掌握了人才管理技巧,他的“有所為和有所不為”的管理方法,才是丞相應該采用的正確途徑。試想,如果宰相把精力放在記住政府的稅收數字上,那麼他還需要知道刑部今年處決了多少犯人、今年米價是多少這些類似的問題,這樣他還能從細碎的事情中掙脫出來,集中精力處理朝廷的軍國大事嗎?還能成為一個在上能輔佐天子、在下能統領百官、對內能安撫民眾、對外能震撫諸侯的合格宰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