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尚同尚賢——人才管理的智慧 舉公義、辟私怨(1 / 2)

第三章 尚同尚賢——人才管理的智慧 舉公義、辟私怨

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舉公義,辟私怨,此若言之謂也。(《尚賢上》)

有能力的就舉用他,沒有能力的就罷黜他。舉公義,避私怨,說的即這個意思。

墨子在自己的“尚賢”主張中提出了“有才者上、無能者下”的先進用人觀,認為對有才能的人就舉薦,對沒才能的人就撤職;在舉薦人才時主張應該推薦那些具有“義”的賢人,而不是憑借君王的個人好惡,應該舉公義,辟私怨,做到任人為賢,公正選拔,辟除私怨,才掌握了“尚賢”的真義。

墨子在《尚同上》篇中還提出了“選天下之賢可者,立以為天子。”認為應該讓德才兼備的人做領導人。這可以說是中國文化裏最早的民主選舉思想了。墨子認為古時聖王在施政時,就是做到了“舉公義”才廣攬天下賢才,成就了自己的偉業。如果不義的人不能夠富裕、得不到顯貴、沒有人和他親近,那麼國中富貴的人聽到了就會想:我所依靠的是富貴,而現在舉義不避貧賤,那我就不能不義了;和上司是親戚的人聽到了就會想:我所倚仗的就是與上有親,現在舉義不避疏遠,那我必須為義了。當國家的民眾都這樣想時,從朝堂之上的顯貴到邊鄙郊外的臣僚,包括四野的農民、工肆的匠人聽到,都會爭先為義,以求得到提拔。這樣發展的結果就是國中多賢士而無不義。

然而要做到“舉公義、辟私怨”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這要求統治者首先要知道什麼是“公義”,對賢士的才幹能夠清楚,還需要克服在舉薦人才過程中克服個人的好惡,不把私人恩怨和個人感情色彩摻雜在內。

而祁黃羊“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的故事則是“舉公義、辟私怨”的典型代表:

晉平公問祁黃羊:“南陽缺個縣官,你看誰當合適?”祁黃羊說:“我覺得解狐最合適。”晉平公很奇怪的問:“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嗎?你為什麼還要推薦他做官?”祁黃羊回答道:“您隻問我當縣官的人才,並沒問誰是我的仇人。”於是解狐就被派去做了南陽的縣官,他在任上時為百姓做事,政治清廉、政績斐然,得到了百姓的交口稱讚。

又有一天,晉平公問祁黃羊:“朝廷裏缺個掌管法製的官員,你看誰當合適?”祁黃羊說:“我覺得祁午合適。”晉平公又奇怪的問:“祁午不是你兒子嗎,你就不怕別人說你以權謀私,為兒子走後門嗎?”祁黃羊回答道:“您問的是誰可以為朝廷執掌法製,並沒有誰是我的兒子。”於是祁午就做了執掌法度的官員,他在任時秉公執法,鐵麵無私,得到了朝臣們的一致讚揚。

祁黃羊舉薦官員時不必親仇,隻看重能力和才幹,因而得到了人們的尊重,在曆史上有這樣寬廣胸懷的統治者不在少數。很多統治者在任用封賞人才時,常常先考慮自己的族人、和自己相交好親近的人,而不是根據賢士的才能和作出的貢獻。這樣的統治者得不到真正的人才,因而也無從使自己的國家強大富強起來。

曆史上著名的明君仁主唐太宗“封賞不私親”就是做到了這一點,因而他能夠得到諸多賢才能人的相助,才有了“貞觀之治”的盛世。

李世民平定天下稱帝後,對有功之臣進行封賞,作為股肱之臣的房玄齡、杜如晦等人都受到了重用,而他的這種做法卻引起了許多舊部尤其是本族弟子的不滿。

被封為淮安王的李神通是李世民的叔叔,他對李世民說:“我最先擁戴高祖,起兵關西響應,如今,連房玄齡、杜如晦這樣的文臣都位居我上,而且我是李氏家族的長輩,你的這種封賞怎能讓我服氣?”李神通的話得到了那些不被重用的秦王府舊人的支持。對於這種情況,李世民對李神通說:“叔父是至親,我非常的尊重您。您雖然率先起兵響應義軍,但您起兵是為了避患,而且在劉黑闥作戰時不戰而逃,於國家並沒有大的功績。而如果沒有房玄齡等人的輔佐,我也得不到天下。我不能因為您是我的叔父,就把您和開國重臣同功論賞。”

一席話說得李神通麵紅耳赤,閉口無言,眾將也心悅誠服。對李世民的大公無私十分親欽佩,從此斷了憑借關係得到封賞的非分念頭,而是盡力報效國家以圖官爵。

李世民為政之道的成功之處就在於,他不但做到論功行賞而不是依據血緣關係的親疏,而且還做到了不計較個人恩怨任用人才。

唐太宗時期有名的諫臣直臣魏征,原本是太子的部下,但太子不聽從他的勸告,最終被李世民取而代之。李世民知道魏征是個人才,因而數次去拜訪他,希望魏征能為國效力。要知道魏征曾經給太子出計謀要除掉李世民,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是李世民的敵人,然而李世民不計前嫌,重用魏征。成就了魏征忠臣的美名也給自己帶來了賢君的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