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個大學任命一個教授為後勤處長,安排他管理食堂,結果可想而知,食堂被管得一團糟。這就是不量才錄用的典型例子。教授的才幹在於教學和科研,而不是去搞管理,教授在學術上會有突出的貢獻,但他絕對不是一個管理方麵的人才,更不可能是管食堂的人才。
因而,管理人員最大的任務就是知人善任。優秀的領導人能夠發現人才的優點和專長,懂得因能授職,量才錄用的原則。發現人才隻是一個基礎性的前提,用好人才才能創造效益,擁有人才而不懂得任何任用,才是企業最大了浪費。
企業對人才“因能授官”,根據人才的專長來安排職位布置工作,往往更能激勵人才的創造性。因為管理者了解了人才的專長並且給他發揮才幹的機會,會使人才產生“士為知己者死”的心理暗示,進而出色的完成自己的工作。
論功行賞
在春秋戰國時期,傳統的“世卿世祿”任官體製受到了強烈衝擊,下層階級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提出了“論功行賞”的授官方式。很多世襲貴族文不能治國,武不能治軍,在這種情況下,憑借軍功來獲得官爵就成為下層人士的主要呼聲。
而健全的賞罰製度,在一定程度上是激勵和鞭策下屬的有效方法,尤其是在當時特定的戰爭環境中,獎勵軍功對於提高將士的積極性更是最為有效的手段。著名軍事家孫武就明確提出:“故車戰,得車十乘以上,賞其先得者”。這種“賞”,不僅是物質財富上的獎賞,更多的是授予官職和加官進爵。在“軍功等於官爵”的賞賜製度下,將士們建立戰功便可躋身貴族行列,“重祿重賞”成為將士們奮勇作戰的動力。
另外,“論功行賞”的獎賞製度,還有利於優秀人才的脫穎而出。身處下層的人才,有這樣一種實現自我價值的途徑,自然會主動積極的發揮自己的才智,爭取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這樣“有才者便上”的局麵更有助於統治者實現自己的統治,從而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發展。
傳說劉邦打敗項羽平定天下後,封賞眾臣。他首先封韓信、蕭何、張良等人為侯,者引起了很多將領和本族弟子的不滿。他們認為,韓信作為大將軍開疆掠地,戰功無數,功當封王。而蕭何、張良無絲毫戰功,怎麼能列在功臣之首?
對此,劉邦特意舉辦了一個宮廷宴會,在會上他首先問大家,在打獵時候,是人的功勞大呢,還是狗的功勞大。劉邦說,獵人去打獵要借助於獵狗,但所獲得的獵物應首先歸功於人,因為是人指揮獵狗去捕捉獵物的。而自己之所以能取得天下,打敗項羽,都是依靠韓信、蕭何、張良三人的力量。韓信統大軍,攻必克、戰必勝;蕭何穩定後方,鎮撫百姓,保證前方的糧草供應、補充兵源;而張良則運籌謀劃,製定決勝於千裏之外的作戰方略,這才保證了自己奪取天下的勝利。
劉邦還這樣解釋:如果還用打獵做比喻,那麼蕭何和張良就是獵人,而各位大將就象捕獲獵物的獵狗。蕭何和張良是“功人”,而各位大將則是“功狗”,因而,蕭何、張良位居於群臣隻讓是論功行賞,諸臣不應該有什麼意見。
也許劉邦的比喻不太恰當,但我們知道劉邦兵沒有多少的文化修養,因此對這個粗俗的比喻不需要從侮辱大臣人格的角度去分析,這個例子給我們的啟示就是在獎賞下屬時,做到論功行賞容易,而正確區分“功”的大小,卻是一種大智慧。
在現代企業的用人製度上,也要采取“論功行賞”的獎勵措施。當人才為企業創造出利益時、在工作上作出突出貢獻時。都應該給予適當的獎勵,可以是去外地旅遊的休假、也可以是和工作相關的進修班,人都有被承認和被讚揚的心理需要,尤其是高層次的人才,這種需求如果得到滿足,會加倍的主動去完成工作創造價值。因此,一個優秀的管理者應該掌握這種有效的激勵機製,對人才創造的成就進行獎勵,以便他們作出更好的成績。
能發揮作用的人才才是真正的人才,因而管理者需要了解人才的優長,然後“因能授官”;人才所創造的價值得到認可,在精神物質各方麵得到獎勵,才優更大的積極性和熱情去發揮自己的才幹,因而管理者需要對人才作出的業績進行獎勵,並且做到“論功行賞”。這樣,才能給人才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最大限度的開發人才的智慧、激發人才的規則主動性和積極性,為企業的發展提供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