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尚同尚賢——人才管理的智慧 盛才易毀、賢士易傷——保護人才(1 / 2)

第三章 尚同尚賢——人才管理的智慧 盛才易毀、賢士易傷——保護人才

古者聖王唯毋得賢人而使之,般爵以貴之,裂地以封之,終身不厭。賢人唯毋得明君而事之,竭四肢之力,以任君之事,終身不倦。(《尚賢中》)

古時的聖王得到賢人而使用他,頒賜爵位使他顯貴,分割土地作他封邑,終身都不厭棄。至於賢人得事奉明君,也必竭盡全力來擔任國君的工作,終身不倦。

墨子“尚賢”的人才觀中,不但列舉了賢才應該具備的德行和技能,還對統治者如何人有效的利用人才、培養人才、保護人才提了種種策略。墨子認為,得到了賢士而不去保護,就會被小人中傷,而且“盛才易毀、賢士易傷”,越是才能出眾的賢士,受到攻擊的機會越是大,因而,君王要采取有效的方式來保護人才。

墨子提出的保護人才方法是“貴爵封地”,在地位和物質傷給他們保障,而且還主張給賢才以實權和充分的信任,遠離奸佞小人對賢士的攻擊,這樣才能讓賢才在寬鬆而安定的環境裏治理國家。

俗話說“出頭的椽子先爛”,聖人也有“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的教訓,意思是出頭的椽子經受的風雨比普通的椽子多,因而最先爛掉;一棵樹若是比周圍的樹長得粗壯,就最容易受到風的摧毀。在現實生活中,也是這樣的道理,“人秀於眾眾比毀之”。如果一個人的才能出眾,就會成為周圍某些小人詆毀的對象,尤其是在政治鬥爭比較激烈的朝廷中,賢臣往往更容易受到同僚的排擠和背後的攻擊。

曆代統治者,身邊都有這樣兩種臣子,一種是真正的賢士能臣、是國家棟梁,一種則是善於玩弄權術、為自己謀利益的奸佞小人。而常常,賢士們在人際關係上沒有投入太多的經曆,或者是自己的成就讓別人嫉妒、由嫉妒而心生怨恨;相反,這些沒有治理國家才能的臣子們卻懂得任何討帝王的歡心,把自己的能力都用在取悅迎逢上,也能得到了君王的寵愛。如果這些人在帝王麵前數次中傷賢士,君王和賢臣之間不能不心生間隙,甚至因為一念之差而錯殺人才。

這就需要統治者們能夠用清醒和理智的頭腦來判斷輿論對賢才的評價、保護賢才不受侵害,隻有這樣,自己的統治才能長治久安。曆史上因為錯殺忠良而導致國家衰亡的例子並不少,而因為善於保護人才而使得國家昌盛的君王也大有人在。

春秋戰國時期群雄並起,在富國強兵爭霸天下的過程中,賢才的重要性更是被提到了曆史的高度,當時的社會,得一人才勝於得千軍萬馬。白起是就是這樣一個人才,他是繼孫子最出色的軍事家和將軍。

在秦始皇統一全國的進程中,白起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他指揮的長平之戰,坑殺趙國四十萬人馬,使趙國一蹶不振;在討伐楚國的戰爭中,他又指揮軍隊攻克了楚國都城郢都,自己也成為了繼孫子之後第二個攻克楚國都城的大將,這次使東方六國心驚膽戰,奠定了秦王朝統一大業的基礎。

然而當時秦國的著名文臣範雎,卻也犯了小人之過——嫉妒。他覺得白起的功勞超過了自己,對自己構成了威脅,因而,利用自己和秦王的交好,總是找機會說白起的讒言。

有一天,秦王在外麵征戰,命令白起帶兵來協助,而白起認為這次戰爭沒有發動的必要,就給秦王提了個建議,說自己還是不去為好。本來隻是軍事行動上的意見分歧,卻被範雎鑽了空子,在秦王麵前誣陷白起想圖謀造反,秦王本來就對戰無不勝的白起有所顧忌,於是就借這個機會,賜白起寶劍讓他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