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尚同尚賢——人才管理的智慧 盛才易毀、賢士易傷——保護人才(2 / 2)

曆史上這樣因為小人的讒言而誤殺忠臣的例子很多,宋高宗用“莫須有”的罪名殺了嶽飛,因此葬送了自己的江山;崇禎皇帝不辨真偽中了敵人的奸計,草率殺死袁崇煥,導致自己成為喪國之君而自縊身亡。如果他們能夠對自己手下的人才給與信任和保護,也不至於落得如此下場。

而那些懂得保護人才的君主,往往在能使自己的國家治理。舉燭爵寧戚就是這樣一個例子。

齊桓公在去衛國的路上,聽到有人在唱歌,歌詞迂回頗有鬱悶不得誌之意。齊桓公循著歌聲而去,發現了寧戚,在交談之後覺得寧戚是一個不可多得的賢才,於是把他留在軍中,準備回國之後封官封爵。

而在當天晚上,齊桓公突然改變主意,讓內侍點上蠟燭,在行李中尋找封爵需要的東西。內侍問:“主公這樣匆忙,是給寧戚封官嗎?”齊桓公回答說:“是啊,我等不及回到國中再給他封爵。”內侍說:“前麵就是衛國,寧戚以前在這個國家生活過一段時間,您為什麼不去打聽一下他的為人,然後再封爵也不遲啊。”齊桓公明白他的意思,內侍是擔心寧戚隻是能說會道,並不一定又真才實學。於是齊桓公感慨的說道:“你不知道,大凡賢士多半不拘小節,單看他的行為舉止,就知道關於他的流言蜚語一定不少。但我看重的是他的才華,至於別人的評價議論,我不在乎。”因而當晚就給寧戚封了爵位。

後來,寧戚果然輔佐齊桓公成就了一番霸業。

魏文候用吳起,漢高祖用陳平,都是摒棄了世人的偏見,看重他們的才華而加以任用和保護,進而成就自己的事業。象齊桓公這樣,任用賢才連背景都不調查,有這樣保護賢才胸襟的明主,成就霸業是理所當然。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也存在這樣的現象,一些人看到身邊的人在某些方麵超過自己,便產生一種嫉妒甚至憎恨的感覺,並隨之會作出一些消極的行動。比如,同樣是買彩票而鄰居中獎了,自己沒有得到這種“意外之財”,就會大發牢騷甚至和鄰居的關係惡化;在工作中,同事完成了自己做不到的任務,心理就會產生憤懣情緒,甚至肆意造謠、惡意誹謗。這種“見不得別人比自己好”的行為是人類普遍存在的一種忌妒心理,理智的人因該善於控製,能用讚賞的心態來為別人的才能成就喝彩。

在現代企業管理中,身為上層管理者,也需要保護好那些有才幹的下屬,這樣才能給他們發揮自己的才幹提供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

管理者要給人才以充分的信任。在公司內部,員工們在才華、技能、知識水平等方麵有高下之分,那些能力不如人的員工可能會對比自己強的人產生抵觸心理,甚至聯合起來去對付那些優秀的人才,由忌妒而對人才孤立、掣肘、甚至造謠中傷,在這種情況下,管理者更應該對人才加以保護,給與充分的信任,並且要調和下屬之間的關係,努力建造一個和諧團結的團體,這樣才能保證企業健康穩定的快速發展。

“盛才易毀、賢士易傷”,隻有對人才實施了有效的保護,才能讓他們最大限度的發揮自己的才智,為公司的發展作出貢獻。無論是古代還是當代、無論是治理國家還是管理企業,人才都是最根本的因素,擁有了人才就擁有了成功的資本,而對人才的有效保護,是利用人才資本的首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