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節用節葬——生財用財的途徑 墨子的消費觀(2 / 3)

其次,墨子對生產和消費之間的關係進行了闡述。

墨子認為發展生產是保證消費、提高消費水平的基礎。強調社會消費必須建立在生產發展的基礎上,要求消費水平必須和生產發展的狀況相適應,不能超出生產所能承受的水平。墨子還把生產和消費的關係定為“為”和“食”的關係,認為 “為者疾,食者眾,則歲無豐”,如果從事生產的人少,而吃飯消費的人多,就不可能有豐裕年景。因此,要保證消費的實現、提高消費水平,就必須努力發展生產。

墨子也常常有“昭昭然為天下憂不足”的憂國憂民的情懷,擔心生產滿足不了消費,而引起天下大亂、紛爭四起。因而他強調應積極加強社會主要消費品的生產,並且把糧食作為主要消費品,鼓勵人民發展農業。他指出“凡五穀者,民之所仰也,君之所以為養也。故民無仰則君無養,民無食則不可事。故食不可不務也,地不可不力也。”認為糧食是人民生活的必要保障、也是國君維護統治的物質基礎,人民一旦沒有吃的,就不可役使。因而統治者要鼓勵農民努力耕作田地,增加糧食產量,這樣,民眾衣食無憂了財會安居樂業。

墨子還主張,消費水平應隨著生產的不斷發展而有所提高。他說:“飲食必常飽然後求美,衣必常暖然後求麗,居必常安然後求樂。”認為人因該首先滿足必需的生理需求,在生活的各方麵應該力求從儉。而等到生產發展,民眾富裕之後,生活水平也應該得到逐步的提高。有了堅實的物質基礎,飲食才可以求美、衣著才可以求麗。

可以說,墨子對消費和生產之間的關係的闡述是十分合理的,即使是在今天,也有一定的可行性,生產發展的程度決定的了消費水平的高低,因此消費應該和生產發展的水平相一致,不能超前消費。

再次,墨子的消費觀中還闡述了長遠消費的意義。

墨子主張,一個國家應加強消費品的積累,即應該有“國備”,作到有備無患。這是因為“故雖上世之聖王,豈能使五穀常收而水旱不至哉?然而者,何也?其也。”認為即使是聖王統治時期,也不一定能夠保證不出現五穀歉收、水旱無時的災年,然而為什麼他們能夠“無凍餒之民”呢?原因就在於他們做到了“力時急而自養儉”,懂得居安思危,在富足時節儉,因而在饑餒時能夠有所養。

墨子還列舉了“禹七年水”、“湯五年旱”的天災,然而“民不凍餓者”,原因就是“其生財密,其用之節也。”他們在豐年務耕種而自奉儉樸,有剩餘積累;因而在水旱災害麵前能夠“民不凍餓”。平時生產的財用多,而使用節儉,就能夠有充足的儲備,因而可以待凶饑。

另外,墨子還以曆史事實印證“有備無患、無備則亡”這個論點:夏桀、商紂貴為天子、富有天下,卻被隻有百裏封國的君王所打敗,就是因為他們“有富貴而不為備”,揮霍無度,以致於國無儲備,才導致了滅國亡身的悲劇。

墨子提出“備者,國之重也”,認為“國無三年之食者,國非其國也;家無三年之食者,子非其子也”。消費品的積累、各項物資的儲備,是治國的要務,如果沒有一定數量的積累、儲備,一旦發生戰亂出現災荒,那麼國家將麵臨滅亡的危機。

當然,墨子並不是主張從普通百姓省去“口中食”來實現這種長遠消費,而是要國君、大夫等整個統治集團限製鼎中甘肥、盤中珍饈的奢侈靡費,以增加人民所消費的生產必需品,進而維護下層人民的長遠消費。墨子還主張把生產上層人物的奢侈品所用的人力、物力轉用於生產民生必需品,這樣就可以積累國家財富,為災荒之年做儲備,這樣才能實現國家的長遠消費。

崇儉和節用是先秦時期各學派都比較認同的主張,但各家都有自己的側重點。墨子“節用”的消費主張,是在當時百姓連基本生活都滿足不了、而統治階級卻奢靡無度的情況下提出的,從當時生產力低下的社會現實考慮,墨子的“節用”思想,在當時有積極意義。